刁平,沈阳军区某旅导弹营下士,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符德武摄
2015年9月,祁连山下,塞上戈壁,一场跨区演习正在进行。
地表温度接近46摄氏度,黄沙漫天。号手刁平全副武装,坐在发射车操作台前,时刻准备战斗。搜索车不停传来目标方位,刁平死死盯着屏幕,双手紧握发射机构。
“二车,全瞄!”“二车,全瞄好!”“二车,陀螺启动!”……一切都按训练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刁平小心翼翼地呼吸,缓缓调整坐姿,引而待发。战斗中,刁平与指挥员之间的指令传输、情况上报一般不超过3句。
靶弹起飞后,搜索车很快搜索到了目标,并及时传输给发射车。短短几秒钟,刁平需要先后完成启动雷达跟踪,根据跟踪情况按下发射键……
“不好!目标怎么消失了?”刁平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抖,发射车里的空气似乎瞬间凝固,令人窒息。“风沙太大,目标捕捉后很难稳定跟踪。”此时的指挥所里,开始有人小声嘀咕:“情况不妙!”
刁平心里明白,靶弹从启动到自毁是以秒来计算的,从跟踪目标到拦截目标全过程反应时间很短,稍有疏忽就可能延误战机。千钧一发之际,刁平咬紧牙关,果断按下发射键。导弹曳着火舌,直奔目标而去,随着云端一声巨响,空中火花四溅。
“二车发射导弹一枚,拦截成功……”刁平向指挥所报告,由于太过激动,报告声走了音。“战时表彰大会”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演习阵地上召开,刁平胸前戴上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首发命中,空中开花,这个射手不简单!”导演部人员脸上露出微笑。
“不简单”也曾被战友们调侃:“导弹手,真轻松,一个按钮三等功。”但只有刁平自己知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酸。三伏天,汗水流得像洗澡;三九天,手指冻得像冰棍。平时上万次的训练,才能换来演习场上的关键一“按”。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对导弹营官兵来说,2013年底改装换制,人人都想在演习场上试试锋芒,刁平又何尝不是?!但对于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来说,要想拿到发射手资格证,没有捷径可走。
刁平偏偏把目标瞄向了发射手。然而,有人在私下里给他泼了冷水:“发射手还轮不到你头上,小‘二条’就别想了!”
“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为啥不行?”刁平不信这个邪,倔劲儿一上来,甩开膀子又学又练。别人学一个小时,刁平就学两个小时;别人多睡一会儿,刁平就早起一会儿……啃着书本,嚼着理论,“只有勤奋勤奋再勤奋,才能离这个战位更近一步。”
如果说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那么优秀的导弹发射手则是靠勤奋磨出来的。第一次有机会驾驭新装备,刁平显得十分笨拙。为熟练掌握发射原理,刁平一有时间就教材不离手、问题不离口,制作模型反复练习射击技能,仔细把气象、风速及目标类型等有关情况详细记录在案,为发射积累参考资料。由于个头不到一米七,长得瘦瘦小小,他每天早晚坚持做俯卧撑、在双杠上吊臂;为了锻炼专一的注意力,还自制了模拟战场声音的环境音效,锻炼自我抗干扰能力。如此一来,刁平的脸上倒多了几分沉静和淡然。
为了备战今年的跨区演习,他更是付出百倍努力,经常和其他训练骨干一起点灯熬油,弄不懂的问题随时讨论研究,有时大半夜跑到战车里熟悉操作,一个难点一个难点攻关,总结出“预设早、指令快、操作准”等射击口诀。出征前,刁平再次来到模拟训练中心,在“陪练”的指挥口令下,伴随着一声模拟音响,屏幕上出现了待击目标,刁平紧盯屏幕,手握控制手柄,心中默数着时间。1秒、2秒、3秒,刚到4秒,射击时机成熟,刁平果断按下发射按钮,指示灯亮起,显示“敌机”被击毁。
训练上能吃苦,演习场上一定行,优秀射手就是这样练成的。
去年,在渤海之滨的演兵场上,担负实弹射击任务“致命一击”的就是列装不满一年的导弹营,主角则是肩披“二条”的刁平。作为首次参加演习的首位发射手,刁平在万众期待中首发命中。这一“命中”,标志着某型导弹在该旅形成了战斗力。旅里给刁平记三等功一次,并在演习场上为他戴上了奖章。他成为该旅发射某型导弹连续两年首发命中、两次火线立功的最年轻战士。(安阳)
心声
当兵就当尖兵
■刁 平
上等兵那年,我第一次参加演习,当得知由我发射第一枚导弹的时候,紧张得一晚上没睡着觉,这是荣誉;当我再次坐在战车里,发射跨区演习的第一枚导弹时,充满自信,这是责任。两次命中、两次火线立功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坚定了我在信息化道路上争当打赢尖兵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