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上校:部队不敢用一些装备 应给官兵在研装备否决权
2015-12-22 08:48:00
 

  突击队员使用国产“战略大枪”训练。在墙角处,通过摄像系统,突击队员可以不探出头就能看到拐角另一侧的场景。

  装备研制应多听一线官兵的

  军民融合是新时期我军装备建设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参与国防建设的民用装备企业应密切与一线部队联系,使装备更切合战场要求。

  传统的国防工业曾为锻造国之利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总部机关定指标、科研院所搞研制、工厂按图出产品、部队接装用装备的既有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这集中表现在——直接使用装备的一线部队在装备研制过程中缺乏话语权。

  好装备不等于高新尖技术罗列最多,也不等于大量引进民用先进技术。要防止只讲性能最优,不顾效能低下;只看装备大而全,不管体系融合和部队作战编组小型化、精兵化需要的做法。应充分认识到构建完整信息化链条的巨大装备需要,根据我军作战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战法创新的具体要求来确立装备发展走向,为新理论、新战法提供装备体系支撑。应进一步认清“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的深刻内涵,以装备的技术创新推动、促进军事理论、战法创新,通过局部的突破带动体系和全局的突破,不断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部队“不会用、不敢用、不愿用”精心打造的装备,用起来“不顺手、不称心”,这是许多装备研制企业常面临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装备研制常常是围着机关、院校、项目转。事实上,基层官兵的感受要直接得多,他们的用户体验反而能给企业创新提供火花。因此,我们应鼓励装备生产企业走进部队、走进基层。熟悉装备运用的官兵在立项、预研、研制、生产阶段就应参与进来,提高研制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装备部门应积极了解掌握一线官兵提出的意见建议,以促进人装结合,拿出部队感觉实用、管用、好用的装备。只有以部队对装备的评价来决定入场券,给一线部队官兵赋予在研装备的否决权,才能更好地激发相关企业提升装备质量效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让炮弹说话,任何装备都应拿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结论,最终在实战环境下淘汰其他竞争者,拿到经得起反复考验的合格证。

  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理论上数据再优秀,靶场上表现再好的装备,如果上了实战化演习场老趴窝掉链,保持不了战备出动率,肯定就不是打仗的好装备。在实战化训练的热潮中,装备作战效能的检验也有了更为科学广阔的空间。相关企业应根据装备的作战性能、作战环境、作战地域等条件,按配备一个建制单位的标准,提供一套成建制体系的装备,完成一整个训练周期的操作使用,组织一次实战化演习的检验评估,从而完成装备的作战适应性试验。▲(作者是77100部队上校 李丰)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环球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