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进图书馆前洗手的拾荒老人不幸离世 大部分收入捐资助学
2015-12-22 08:32:0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不知大家对这篇报道还有没有印象。去年11月,它曾引发广泛关注,报道主人公——一位75岁的拾荒老人,每次进图书馆看书前,都会自觉地把手洗的特别干净,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

  今年11月18号,韦思浩老人在过马路时不幸被一辆出租车撞倒,一周前、也就是12月13号经抢救无效去世。老人离世后,他的女儿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老人竟匿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

  媒体笔下的他是:“拾荒老人”。

  杭州图书馆新馆不需要任何证件、自由进出,暖气开得很足。两个提着大包塑料袋、流浪者模样的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三楼是专题文献中心,最后一排桌子那儿,是韦思浩生前常坐的地方。十多年来,他每周都会有几个下午泡在图书馆、一直到闭馆。中心工作人员戚晓黎回忆,老人爱看报纸和时政传记类的书,他曾帮老人找过《曼德拉传》。

  戚晓黎说,老人外貌上就像一个拾荒的,但他看的书不是那种消遣类的。他会在推荐书目中稍微逛一逛,有的时候直接到服务台来问,《曼德拉传》是他有印象的。

  老人很瘦,头发留的很短、并没有全白,穿一件暗橙、有些掉色了的上衣、灰突突的单肩包挂在胸前,看书的时候眼睛贴得很近;身旁的地上,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竹竿,几个塑料袋装得满满的挂在一头——这幅拍摄于一年前的画面,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脑海。“看书前,他会把手洗得特别干净”——这样的细节,更让人们动容。

  杭州市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主任寿晓辉说,他们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就是爱护书籍,并没有“洗手”这一强制性的规定。

  寿晓辉说,这里完全免费、平等、无障碍这么一个理念,让人家感觉到没有障碍,可以随处阅读。老人对书的爱护和学习的钻研精神令人钦佩。

  应老人要求,当时的报道给他用了“章楷”的化名。那时他曾说自己“时常心情抑郁,要通过看书读报暂时忘记忧愁,一看到正能量的文章,就会高兴很久。”而在图书馆里的年轻学生眼里,老人本身就是正能量,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榜样。他特别好学,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拾荒老人真正的职业是:“韦老师”。

  杭州万家花园小区,老人的住处。保安形容他是个“沉默的老头子”,常常早上八九点独自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来。住户们也只有模糊地印象——他总是拎着袋子翻垃圾箱。

  住户说,他是很沉默的一个人,走进走出,居民们也不认识他,只知道他在垃圾箱里翻东西,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

  但实际上,老人1958年毕业于当时的浙江师院中文系(现为浙江大学),先后在东阳市万苍农中、浙江省医药学校、杭州市朝阳中学(现为夏衍中学)任教,1999年退休。退休后,早年离异的他独居杭州,生前拿着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那他究竟为什么要拾荒呢?或许,这与他的另一个称呼有关……

  从未谋面过的孩子们以为他是:魏丁兆。

  11月18号下午6点02分,老人在小区门口的斑马线上被一辆出租车撞倒,经抢救无效去世。截至发稿,责任认定书还没有下来。悲痛中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却发现了老人的另一个名字。

  韦汀说,他的小包里有捐资助学的卡,包括一些学生给他的信,结对的助学卡上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址,信封上写的名字都不是他的名字,叫“魏丁兆”。我们还在说是不是他捡来的,可是后面信打开,里面又叫“韦叔叔”“韦老师”的,跟他汇报学习成绩。包括希望工程、青少年基金会给他的回信都是写“魏丁兆转”,其实是转给他自己,都没有“韦思浩”这三个字出现。

  二女儿韦汀整理出来大大小小捐资助学凭证几十张,其中最早有94年的、一次捐了三四百,也有近年的,一次捐了三四千。遗物中,还包括一张签了名的遗体捐赠志愿表。

  老人的这套房子,是去年刚分的。女儿们要帮他装修,他却怎么也不肯,一直住着毛坯房,女儿们从外地来看他,也只能去住外面的宾馆。不理解、压力、敬佩……女儿韦汀对父亲的感情有几分复杂。

  韦汀说,自己读不起书,很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资助一分钱,但是他资助别人却真的是这么大方,其实自己的姐姐其实有点埋怨他。之前无意中搜到微博,杭州图书馆有拾荒老人,然后看到相片才知道说的就是父亲,到父亲新搬的家里面,才知道他有这个行为,捡拾这些废弃物去变卖。自己心里有压力,更敬佩他匿名捐赠的行为。精神境界上和他的差距还是很大。

  让我们记住老人的真名:韦思浩。

  韦思浩,生于1940年11月,卒于2015年12月13号,一生爱书成痴,骨灰已回家乡东阳,落土为安。

  韦汀说,要说评价父亲的一生,可以说用他的墓志铭比较合适吧:“勤学本科任讲师,清贫助学匿名行”。希望他一路安安静静地走好,然后在另一个世界能静静地看书,静静地阅读,也许做他喜欢的这个职业——教师,教书育人。唯一一个希望就是在那边他不要过得太清苦,能够幸福,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一位普通的拾荒老人,两次打动了我们。一次因为读书前特意洗净的双手;一次因为发生车祸才被发现的捐款。我们没有机会再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但我们知道那里一定安静、祥和,充满阳光。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一定永生!

  不少人提议,杭州图书馆应为老人立像。我们也觉得,不妨在图书馆的某一个位置留下他的印记,刻上老人的真名:韦思浩——韦编三绝的韦、思想的思、浩然正气的浩。让那些祈愿“爷爷走好”的网友们知道去哪找到他读书的桌子,让那些受他资助的孩子知道去哪里感念他宁静的爱心。(记者李佳 庄胜春 浙江台记者陈征北 东阳台记者马华彪)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央广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