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东莞工厂里三成工人是学生?学校送一人获利万元
2015-12-21 05:37:00
 

  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作用下,“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样本,珠三角地区有着标本意义。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进珠三角,试图通过这里洞察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生存状况,记录下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探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第三篇解读生产线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工”。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北青报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在珠三角,这些学生主要是在操作相对简单的电子厂顶岗。虽然没有官方的可靠数据,但据多方面的信息推测,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这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

  现象

  “学生工”都是学校老师统一带来的

  “这些实习生由学校老师统一带来,然后安排在各工厂以实习的名义进行生产,通常是六个月时间,也有更长一些的,但属于违规,都是偷着做的。”顺德当地一位劳务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珠三角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专、技校、职业学校的学生,其中又以民办职业学校的为多。据了解,这些学生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作息方式都与生产线上其他的普通工人一样,完全是生产线上正常的一员。“走进车间,你根本分不出来谁是工人谁是学生!”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类似这种顶岗实习的“学生工”,其实并不违规。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还曾印发了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其中就涉及这类在校生到企业实习生产同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形。不过,在这份规定中明确的一些具体操作规范,在实际情况中则经常被违反。比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企业已经与学校形成了利益链,很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迫不及待地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

  由于电子厂的生产线最容易上手,也是珠三角地区用工量最大的行业,因此大多数被送到这里的学生都进入了电子厂顶岗。很多学校为了牟利,往往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厂与学生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比如一些学习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被安排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上。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工厂生产线上究竟有多少这样以实习为名义的学生打工者,目前北青报记者没有找到官方数字。但据多家劳务代理机构的负责人表示,“这些学生其实已经成为珠三角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成为劳务代理公司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是靠为工厂提供劳动力挣取‘推荐提成’挣钱的!”虽然这些劳务代理估算的比例不同,但学生打工者占三成应该是有的。而在每年冬季,大量的学生“寒假工”开始出现在珠三角,成为这里坚持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预计那时几十万人是有的”。

  调查

  学校送来一名“学生工”能获利上万元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每送一个学生到工厂上岗6个月,学校通常能从工厂拿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同时,企业还要按照正常用工标准或者略低的价格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而至于那笔上万元的劳务费则不可能分到学生手中,全部由学校支配。“当然其中也要用于打通一些环节”。

  据顺德一家电子制造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与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长期联系,定期就会有学生被输送到这里实习,其中仅湖南衡阳当地就有10多家民办学校与他们有固定合作,此外,河北、河南、四川、江西也有大量的学校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有长期合作。他确认接收到学校带来的学生,工厂是要给学校按学生人头数提成的,这些费用都在用工成本中列支。

  北青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遇到一名带班到顺德参加实习的江西省某民办学校的带队老师,她也向北青报记者确认了只要带学生过来上岗,企业就会付给一定的费用。但她强调,这笔费用肯定不都是学校拿走了,而是用于很多环节。比如他们学校对于入学招收来的学生,大多数还要给学生初中所在学校给予奖励。她介绍,在他们那里,初中学校如果把一个学生培养进重点高中,可以获得教育局500元的奖励,但如果把学生推荐到带实习的民办学校,则可以获得接收学校2000至4000元的奖励。“现在民办学校抢生源很厉害,你不给钱初中学校肯定不往你学校送人”。

  由此可见,从一个正常的初中毕业生走进民办学校,再到学校安排的工厂顶岗,这整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各有分工、各具利益的产业链。有知情人人士称,如此一环扣一环的利益链,使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或教师甚至会极力推荐一些够条件的毕业生不上高中而是去上民办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那每人几千元的奖励。

  追访

  实习学生没毕业就已厌倦工作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对于这类上学期间实习的学生,每两年学习期内外出实习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但事实上超期实习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主要都是学校与工厂签订的合同期较长,然后学校和工厂以各种理由要求学生延长实习期。对于这种实习,由于工厂包吃包住还提供报酬,也有不少学生感到是划算的。

  那么这种实习对于学生的劳动实践究竟有没有作用呢?北青报记者随机在一些工厂门口拦截住这些学生工采访时了解到,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打工生活感到厌倦,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没想到上了那么多年学最终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以后真毕业了肯定不来这里工作”。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工厂的工作条件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在这里标准的工作时间是每周上班六天,每天工作十小时,这与外界通常的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时大相径庭,而休息时间对于现在的90后年轻人是相当重要的。据了解,即便是相对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虽然工作时间和住宿等生活条件会优越一些,但一线工人的作息时间也是这样雷打不动的。除了超长时间的工作,多数生产线上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也是让很多在学校读惯了书的年轻人难以适应的。

  工厂内部人士向北青报记者介绍,目前珠三角的标准生产线通常劳动强度标准是“9秒钟一个节拍”,也就是说每分钟要完成6至7个重复动作,而像电焊这类工作甚至可以达到每4秒一个节拍的频率。“当你这个环节跟不上节拍,之前的工序就都会被压住,所以虽然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学生工为各方创造的利益,很多学校会源源不断地安排学生到珠三角这类制造业发达地区参加顶岗实习。事实上,由于这些学生实习期大多不能超过6个月,而巧合的是,目前劳务代理推荐的正常劳务工作者的最短工作期限也锁定在6个月,之后的流失率就超过了60%。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在珠三角多数制造工厂生产线上从事正常生产的工人,大多数“工龄”都不超过6个月。“刚刚熟练点能上手就走了又换一批新人,完全没有产业工人的概念,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线上的工人很多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

  “看似简单的用工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位顺德企业高层感慨,如果这种用工制度性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的升级则会更艰巨,到达我们所呼唤的工匠精神的道路也会更漫长。文/本报记者 张钦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