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20日电 题:中国打造“海绵城市”的“专利模板”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很久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做‘海绵城市’的工作了,但那时候国家还没有提出这个概念。”
身高1.90米的王建军,从办公桌拿出一摞专利证书,指着其中一本“一种无垫层透水生态植草地坪成型模具”专利证书(记者注:2013年10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颇有先见之明地说。
“海绵城市”之于中国,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由官方提出,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经梳理、搜索公开报道,可见在打造“海绵城市”中业界在过去两年已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模式,然而真正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个人却“少之又少”。
作为内蒙古一家生态企业的负责人,王建军说,在过去的几年内一直践行着与“海绵城市”殊途同归的事情,利用“一种无垫层透水生态植草地坪成型模具”这项技术先后在内蒙古两个大的城市做出了“模板”。
王建军眼中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或加以利用。
“简单地说,我们的专利技术就是采用透水植草承载机构,在满足道路、停车场、人行道等路面原有使用功能,不需要混凝土等硬质垫层……而让硬化铺面达到绿化效果,能够自然渗透、蓄积雨水、缓解内涝、提高绿地率的新型技术。”王建军对他的“专利”这样给予阐述。
王建军说,除这项专利技术之外,在打造“海绵城市”过程中,他还研发了另一项核心技术,即用“建筑垃圾”充当海绵城市的“海绵体”。
“这项技术不仅变废为宝,更能达到绿地蓄水的效果。”王建军的这一设想,亦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廷宁的关注,赵廷宁曾对媒体表示,准备派出专家小组进一步对生态植草地坪技术进行研发。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王建军的这一专利技术不仅在业界颇受好评,同时亦引发海外关注。2014年7月25日,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土壤生物与景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劳赫皮特还专程来内蒙古与王建军进行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合作。
“毫不夸张地说,这项‘专利技术’完全是为中国打造海绵城市而量身定做的。”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建军颇为自信地说,在当下中国正在行进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他已经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取得联系,愿意将此“核心技术”贡献给社会。
“只有很多人掌握了这一技术,我们打造中国海绵城市的说法才不会是一句口号。”王建军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之前的践行才刚刚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