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四川男子与村民组成巡山队反盗猎:曾多次面对枪口
2015-12-17 15:52:00
 

  在余家华家中,从山上拆下的钢丝猎套及野生动物的头骨被成堆置于院内。这只是巡山队员近十年拆卸的9万个猎套中的一小部分

  因反盗猎 与持枪猎人厮打

  一方要打猎,一方要禁止,冲突在所难免。

  余家华清楚地记得,在2004年8月30日他被采药人告知,有人在山上打猎。他连夜带好干粮,又请了两个采药人帮忙,一行5人凌晨4点打着手电出发,终于在走出15公里后与对方遭遇。

  余家华发现,此时对方4个人已打了4只斑羚、5只猪獾和1只绿尾虹雉。余家华刚问对方为何不保护野生动物,一个猎人就从地上捡起了火药枪,将枪口对准他们。

  眼看不妙,余家华冲上去与对方厮打起来。因为多出一人,余家华一方最终占了上风,猎人的4支火药枪被收缴,斑羚肉也被余家华送到茂县森林警方立案。

  类似的冲突已发生多次,但作为民间巡山人员,并没有执法权,巡山队对猎人仍以说服教育为主。

  四川宝顶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谢成华介绍,余家华巡山的大部分区域,都位于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巡山队与猎人相遇时,由于对方通常都有枪等武器,万一引发其他案件,损失会更大。

  巡山初期,余家华向猎人宣传环保意识,没少遭反问“凭啥管我?”他只好转变做法:如对方人多,就只记下线索;如自己人多,就设法让对方交出猎枪。

  这终究挡了人家的财路,辱骂与白眼不计其数。

  转变发生在2004年,时任村支书的余家华到茂县参加培训,遇见了时任茂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刘志高,无意间聊起反盗猎的事。在刘的帮助下,余家华注册成立了“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劝阻盗猎。

  一支由自家亲戚和村民组成的三十人的羌族反盗猎巡山队就这样拉了起来。“别去九顶山打猎,那有羌民巡山保护”的消息逐渐在猎人间流传。

  而在协会成立之前,跟随余家华巡山最多的,是小他8岁的弟弟。

  “猎人”醒悟 再不保护什么都没了

  山里的天气诡谲多变,巡山第四天清晨,大雪突然停止。银装素裹的山区被放晴的阳光照得熠熠发亮,积雪迅速消融。巡山继续进行。余家华等人兵分两路,对“响水”周边展开搜寻。傍晚,两队在大本营碰头,当天共拆掉12根猎套和一卷猎人留下的尼龙绳,并未发现猎人的身影。

  与余家华早年的记忆相比,这12根绳套实在微不足道。

  余家华早年其实也是猎人。1983年当地土地包产到户后,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在那个曾经“家家有火药枪,户户会布套”的村落里,打猎是增收最快的方式。一名猎人仅秋冬两季,即可布下三千条猎套,行进中的动物一旦钻入,就会被牢牢套死。

  不出一年,整个山头的动物即被猎光。到时猎人再换个山头设捕,而先前设下的钢丝绳套并不会随着时间而风化,野生动物被地毯式捕杀。

  有的猎人一时找不到猎物,就放火烧山。等动物惊慌地逃出来,他们再用枪打。有的大火一烧就是两三天,来不及逃的动物们则在火海中惨叫。

  这对余家华触动极大,他逐渐发现,自己年轻时每天都能见到的林麝,竟连脚印都看不见了:“如果这些动物灭绝了,我们的子孙不仅见不到,可能连它们的名字都不会听说了。”

  让他更为气愤的是,有的猎人打不到猎物,就将枪口对准了村民放养的牦牛、羊和马。余家华的牦牛就屡遭其害。

  “再不保护什么都没了。”余家华幡然醒悟。从1995年起,他和弟弟开始宣传并反盗猎。

  余家华告诉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自协会成立以来,烧山围猎再未发生。2007年之后,猎人也较少见到,但仍有人为每克上千元的麝香和每斤数百元的野味而上山猎捕。汶川地震后尚不足一个月,就有三名盗猎者趁乱上山。余家华带人追了三天,终于赶在他们布套前将其截获。

  第五天,巡山队继续向前进发,需走过大量冰雪覆盖的悬崖,攀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再从没膝的雪坡行至山谷的平地。当天的大本营“平水”就在那里。

  惊险的一幕发生在通过一段下坡悬崖时,余家华右脚突然滑出仅能容纳一脚的崖边小坎,多年的巡山经验让他立即将身体左倾,并迅速抽回了右脚。滚落的碎石和泥土,瞬间在布满积雪的崖面划出一道痕迹。

  等队员从雪坡向山下走去,四五十厘米厚的积雪迅速塞满他们的胶鞋。积雪碰到脚面即融化,并迅速结冰,鞋子因而变得笨重而冰冷。等抵达大本营,队员们的首要事便是生火暖脚。

  与所有大本营不同的是,平水是余家华放牧牦牛的牧场。每次巡山到此,他都要顺路给牦牛喂撒食盐。而这群牦牛,也一度是巡山经费的来源。

  原来,在协会之前,巡山的主要是余家家人,余家华偶尔临时请些村民帮忙,每人给个五十、一百的补贴。协会成立后,让队员们放下自家农活,动辄外出十多天,余家华也于心不忍,就以自家卖牦牛的收入按天给队员们发放补贴。目前的标准为每人每天150元。这意味着,7人巡山10天即要上万元。

  对于自费补贴巡山,余家华解释道:“我们家有牦牛和农业收入,收入尚可。但巡山会影响其他人的经济收入,时间一长,就没积极性了。”

  48岁的巡山队员蔡文林坦言,自己每年要巡山3次左右。此时正值修剪自家果树的时期,巡山本就影响了农活,如果再没补贴,自己每年则至多巡山一两次,而且也不会在大雪时出来巡山。

  直到2011年,一些国际组织、基金会、企业开始向余家华赞助经费。茂县环保林业局也在近些年每年出资4万元,作为该协会的巡护费。不久前,该协会还获得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环保奖项。

  余家华表示,虽然去年的巡山经费还没完全发放,垫付支出也是家常便饭,但经费终究是有了着落。他算了算,此前自费支付的费用约为16万元。(记者 蒲晓旭)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法制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