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7日电 2015年11月27日-29日,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暨2015中国(郑州)国际绿色生态健康食品博览会(简称第八届农贸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八届农贸会由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亚太地区工作组、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南省委员会共同主办。活动期间,还同期举办了“互联网+农产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图:开幕式)
论坛以“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效应”为主题,邀请多名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作主题发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出席论坛。
(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介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三个维度,他在发言中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互联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在致辞中强调,面对农产品消费者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现代农产品流通建设必须创新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互联网+”。
(图: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
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发表了主题为《创造服务:农贸市场的价值高地》的演讲。高海燕在演讲中谈到,互联网并没有在今天危及农贸市场的现实地位,但农民互联网能力提升和习惯养成的趋势将最终带来农产品供应端的变化。比如供应端的组织化、供应端与消费端的直接连接等等。如此种种,也许在未来某个节点会改变现有的农产品流通规则。整个行业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重塑的过程中,城市农贸中心如何适应和参与其中。
高海燕认为,传统农贸中心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交易场所之上的,本质上是提供了买卖信息、结算支付和物流等核心服务事项,但信息服务、结算支付现在在消费品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很高,这个效应当然也会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呈现,这只是时间问题。同时,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也非常高,获取物流服务的便利化程度也会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农贸市场如果要在未来继续固化自己的“交易场所”地位,必须通过完成自身的互联网化来实现。通过自己的信息化、互联网化、电商化来高效接入外部信息、来优化内部流程、来接入行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农贸中心市场应该在创新服务上用力,不管是创造服务项目的方式,还是连接服务的方式,形成一个线下的服务综合体,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服务(买卖对接)、检验检测、分拣分装、专业处理(如冷冻冷藏)、物流动线整合、结算支付等等核心流程能智能化、高效化。同时,在集中大数据释放农产品标准、支持交易品类、设定市场合理辐射半径、提供金融服务、形成渠道品牌上等等方面能形成创新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如果是这样,城市农贸中心的“交易场所”或者“交易中心”的地位不仅可以得到固化,而且还可以实现新一轮的价值提升。
高海燕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互联网是高速公路,农贸中心市场不仅要做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今后更要成为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