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教授正在为患者手术。图片由医院提供
□通讯员 张子青 章琛 金陵晚报记者 苏丽萍
日前,一颗从脑死亡的供体身上摘下的跳动心脏,在低温外加心肌保存液的环境下,从千里之外的武汉送到南京,顺利地在曾患有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胸腔内开始工作。
昨天,记者从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获悉,该科室近期成功为一名扩张性新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替换了其原先严重“缺血”的心脏。该例手术由该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陈鑫主刀,手术十分顺利,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均已正常,已经康复出院。
1
扩张性心肌病末期 最多能活3个月
家住连云港的64岁蒋先生,大约6年前,稍一运动就会出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行走无力的现象。但是只需稍作休息,症状便会得到缓解,所以也没有在意,就觉得可能是年纪大了,所以身体状况跟不上了。可就在2个月前,患者的病情加重,经常咳嗽气喘,睡觉已经到了不能平躺的地步。
于是,家人赶紧将其送往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检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就诊后,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其全心增大、升主动脉及窦部瘤样增宽、而散尖瓣大量反流、重度肺动脉高压。经专家确诊为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病。严重的心衰病人,如果不治疗,患者最多还有3个月的寿命。
2
他两个月时间等到了一颗“心”
昨天,陈鑫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位患者及时做换心手术,那么他的1年存活率可达91%。所以,对于患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换心手术。而目前该院存活时间最长的换人心已经长达15年之久,而目前他们的生存状态仍很良好。
今年11月8日凌晨,该院派出专家团队前往千里之外的武汉“取心”。直到13:00左右,这颗千里迢迢的心才安全抵达南京市第一医院手术室。而此时,患者也已经进入手术室,进行“切皮”,为换心手术做准备。
陈鑫教授表示,原本这名患者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他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到了一颗适合的心脏。这颗心来得十分不易。
3
娇小“心”装上壮汉身手术更难
据悉,在看到“供心”之后,专家们还是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患者是一名身高186厘米,体重达90公斤的壮汉,而这颗“供心”则十分娇小。从左心房的吻合上就出现了难度。因为一个大心,一个小心,实在没法完全吻合到一起。因此原本只需要花10分钟就能完成的工序,现在需要花费20分钟以上。
有着无数实践经验的陈鑫教授想到了将左心房、下腔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等都进行全面吻合。大口缩小,小口扩容。终于将两者吻合好了。
4
“供心”缺血时间越长越不利
术中,在麻醉、体外循环及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主刀医生迅速开胸将衰竭的心脏取出来,并立即安上了新的心脏,操作技术娴熟,每一针都精细缝合,以吻合血管、“重启”血液循环。
在血液开放的瞬间,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开始还比较微弱,之后越来越有力。随着体外循环开放,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也都恢复到正常水平,移植获得成功。
据陈鑫主任介绍,供体心脏离体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6小时,否则心肌细胞会大量死亡。这就要求必须在这6小时内顺利取出病心,植入供心。否则供心缺血时间越长,对患者的康复越不利。
5
病情反复三次开胸 成功出院
在采访中,陈鑫教授十分感慨。由于这位患者的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先后为他提供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多达百余位。
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为这位患者三次开胸,清理出血。他说,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出血,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出血。可后来患者换心后右心室根本不能承受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心室不全的现象。因此,需要采用ECMO 的装置,从而减轻供心的负担。但这样一来,患者的血液有可能出现凝血现象。因此专家们又对他进行抗凝的治疗。当抗凝的药物使用过量,患者又出现了大出血现象。如此反复周折,陈鑫教授只能再次为患者开胸清理淤血和探查。
目前,患者恢复很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心脏功能也明显得到改善,已经康复出院。
新闻数据
15年42位换心人
39位生存状态良好
昨天,陈鑫教授告诉记者,该院从2001年开始从事换心手术,到2015年至今,心胸外科一共实施42例换心手术。这位蒋先生就是第42位换心的患者。目前仍存活着的一共有39例。其中,两例状态太差,没有闯过手术关。还有一例在2008年,由于供心不太好,也没有存活下来。其余的换心人目前均状态良好。
其中,存活时间最久的是2001年实施换心手术的三位。他们分别是王桂兰、胡松华、李庆奎。其中,年龄最大的胡松华现在已经年约80岁了。而当年30多岁的小伙子李庆奎是进行了两次换心的患者。据悉,目前他们的生存状态良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医院来复查一次,与医护人员保持了良好的互动。王桂兰还成为第一医院的志愿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帮助开导医院的其他患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