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等四部书在京发布
2015-12-16 21:15:57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玉国):话语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国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话语权之争。但是,长期以来,西方的各种民主理论、思想、概念垄断着国际话语权,占据着中国思想市场,中国形象因而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建构中国自己的民主话语权,直接关系到中国政治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当代中国面临的这一重大而迫切的问题,12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民主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暨《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等四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就中国民主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此同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杨光斌教授领衔的团队,将其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比较政治与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书系》 “民主新论”系列4部新著也同时发布。

  此次发布的4部新著,分别是杨光斌等著《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杨光斌著《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曾毅著《政体新论:破解民主—非民主二元政体观的迷思》、张飞岸著《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这些系统化研究将中国的民主理论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层次。

  《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民主观已发生了“巨变”,从单向度的选举论演变为民主形式多元化的多维度论。在实践形式上,而自1978年至今,每10年都有主导性的民主形式出现:选举民主、村民自治、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这一变迁也昭示了民主对于中国政治的重要性及中国政治内在的民主性,未来中国人所追求的必然是“可治理的民主”,即国家有能力、权力有边界、权力受约束。

  《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则认为关于民主观念的简单化认识已经让多国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所以其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致力于发掘民主的“新常识”:民主是国家建设中的“时序性”政治,时间点和次序错位了,“公共之善”就会变成民主的灾难。本书鲜明地指出,民主的条件比民主本身更重要。法治和自由都是民主的“历时性条件”,缺少这些条件则无法搞好民主;好民主还需要宗教、种族、平等化社会结构等同质化条件,否则“文明的冲突”表现为民主的冲突等。在比较发展中大国的民主政体后,提出中国应该实施相对于相对于西式“党争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

  《政体新论:破解民主—非民主二元政体观的迷思》从政治科学史角度,由政治科学方法论的纵向谱系,系统梳理旧制度主义的政体观、行为主义革命下意识形态化的二元对立的政体观,以及历史制度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新政体观,发现二元对立的政体观只不过是冷战时期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产物,而其他“主义”讲究的都是包容性的混合政体观。这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对于认识现实有着“解放”的价值。

  《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则尖锐地指出了现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自由民主模式缺乏社会民主利益再分配的公正、平等因素,排除了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本书致力于解构自由民主理论,塑造了比“自由民主”更适合推广的“社会民主”理想,即通过民主达到国家的善治,通过民主达到人人幸福的生活。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国际在线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