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日阴雨,并没影响沙县凤岗街道际硋村村民姜承水的好心情。“大前年试种的‘穿山龙’已陆续开始采收,干品收购价一公斤高达20元。”他说。
“穿山龙”是沙县人对细叶青蒌藤的称呼,药典里叫海风藤,其藤茎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还是沙县小吃传统药膳调味秘方的重要成分。据沙县小吃办统计,分布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对“穿山龙”干品每年消耗量在100吨以上。
沙县小吃业快速发展,对“穿山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价格也水涨船高,野生“穿山龙”遭到掠夺性采挖,几乎绝迹了。怎样既做大小吃业,又让林农多一条增收的路子?
保护和利用“穿山龙”,成为当地林业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沙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康永武介绍,“穿山龙”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均有分布。此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理方面,而有关人工栽培、驯化技术与林下经营模式,还没有人进行探讨与研究。为此,沙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成立“药食两用植物细叶青蒌藤驯化技术研究”课题组。
2007年开始,林业科技人员首先进行生态公益林下套种“穿山龙”的试验。“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每亩每年只有十几元。如果实验成功,将大大提高林地产出。”康永武说。
然而,由于种苗稀缺,最早的一批采用剪枝扦插的“穿山龙”成活率不到五成。
种苗繁育工作随之展开,在第一批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第二批试种采取育苗再移植林下的模式,成活率超过九成。此后,“穿山龙”的林下套种示范和推广应用也随之展开。
林下套种“穿山龙”得到政策扶持。去年6月,沙县出台关于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县财政每年从一般预算中安排5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去年底,沙县又进一步明确对每个林下经济示范单位给予补助5万-30万元。
2013年,林农姜承水抢先试种了30多亩“穿山龙”。2014年,他又在承包的林地中挑选了符合条件的300亩林子,进行大规模种植,“3年成熟后可像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每亩产量在75公斤干品左右”。据统计,目前,全县林下种植的“穿山龙”已超过6000亩。
林下套种“穿山龙”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沙县林业局副局长刘爱国说,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林农大面积种植针叶林造林出现了林地多代连栽,地力衰退,杉木、马尾松林病虫害蔓延,易发生森林火灾等问题。而林下套种“穿山龙”可维持、保护和发展林地生产力,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林木的生长也为“穿山龙”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共同发展。
不只是种植技术的成熟,“穿山龙”从育苗到加工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记者在晟辉(三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繁育基地看到,新一批的“穿山龙”苗已经销售一空。这家公司年可繁育“穿山龙”种苗200万株,满足2500多亩林下种植需求。除了沙县本地的林农,还有许多来自泰宁、将乐、南平延平区等周边县市的林农,纷纷种上“穿山龙”。
公司业务经理庄劲涛告诉记者,由公司自主研发的“穿山龙”药膳料理包年底即将上市,料理包分为家庭装和小吃店装,从目前反馈的消息来看,每天的需求量最少有几万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驯化“穿山龙”,小吃业的药膳原料不愁了,林农也借以增收,一举两得。(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键 方炜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