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学者: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建立瞄准机制
2015-12-14 21:29:00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刘长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建议,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建立瞄准机制,即将救助资金发放到穷人手中,最大化穷人覆盖面,最小化救助资金流失,最小化入户调查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

  郑新业14日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扶贫被纳入中国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具体工作部署;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他说,目前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是,低保还未能做到应保尽保,覆盖面有待提高;人均补差低,保障作用不强。2000年,低收入居民平均从低保体系中获得了544元(人民币,下同),占平均收入的8.6%,而占平均消费支出的10.9%;2012年,低收入群体获得的名义收入上升到2896元,低保的保障作用略微上升,占城镇平均收入比重上升到10.7%,占消费水平的比重上升到17.4%,尽管如此,低保仍然不是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不能让低收入群体维持平均的生活水平。

  他说,由于低保是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的财力、以及本区需要救助的人口数量就成为决定低保高低的因素,财力低的地区恰恰是那些救助人口较多的地区。审计署公布的《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发现,有194个区县向不符合条件的6.29万户家庭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3.3亿元,其中向1.19万户登记拥有个人企业、车辆或2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发放7376.65万元。

  他认为,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需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的补助标准;建立贫困家庭儿童补助项目等;降低边际税率,克服道德风险问题(懒人效应);工作或培训计划(授之以渔);落实五保。(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