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通讯:青海“脑山”村里的精准扶贫“组合拳”
2015-12-14 15:52:00
 

  中新网西宁12月14日电 题:青海“脑山”村里的精准扶贫“组合拳”

  中新网记者罗云鹏

  “脑山”一词出自青海方言,意为高海拔农业薄产山区。在青海当地,生活在“脑山”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年”(青海方言,指年运)吃饭,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上虽未取得过胜利,却也未放弃过收获的渴望。

  坐落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上的西台村便是一个“脑山”村落,隶属于青海省湟中县共和镇,全村共有汉、藏两个民族农户174户(637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比21%,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仅有2600元(人民币,下同)。

  “我们这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光棍。”今年50岁的杨发鳌是西台村轧子沟社农民,这里距西台中心社近18公里,自然条件恶劣,山高沟深,且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简易乡道,逢遇雪天年年封路。“在‘脑山’里穷了一辈子了,我也没娶上媳妇,现在就盼着加入合作社,打一个美美地‘翻身仗’。”

  杨发鳌家中共兄弟5人。因贫困,老三和老五外出做了上门女婿,老大和老四也搬离了轧子沟社。现在杨发鳌长期经营传统牧业生产,仅有几亩山地种植一些饲草,一年下来汗水没少流,但收入却不见增加,贫穷的生活始终得不到改善。

  目前西台村共有耕地2498余亩,草山林地19973.85亩,皆属青藏高原凉温半干旱地区。“能生养祖辈的地方,也能让自己过得好,只不过没找对门路。”杨发鳌眼里,祖辈留下的不仅是“脑山”的地,还有“脑山”的情。

  青海省林业厅派驻西台村精准扶贫工作组于今年10月16日入村开展工作,通过给贫困户建档立卡摸清底数,寻找贫困原因精准扶贫,摸清帮扶需求因户施策,在深入调研、抽样调查、反复测算的基础上,全村共识别精准扶贫对象户43户(137人),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依托优势,谋划思路,才能精准扶贫。”驻西台村精准扶贫工作组“第一书记”久谢介绍,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的要求,变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目前围绕“扶贫+”苗木培育、牛羊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及劳务输出5个专业合作社正在审批办理中。

  “以前对于合作社的认识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通过工作组多次宣讲,我们社里5户人家还私下开了几回小会,商量着怎么把钱挣好。”杨发鳌对即将加入的养殖合作社信心满满,“合作社按规章制度办事,责任落实到人,就跟上班的城里人一样。”

  据了解,“脑山”村落西台下一步将围绕本村优势资源,主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业,走草畜生态养殖、种养结合发展的循环草地生态养殖业,在种植高原有机菠菜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机芦笋、中藏药材、高产苜蓿等特色产业,并利用盘道水库秀美景色、西台村田园风光、高山牧场、原始桦树林地等旅游资源,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三产服务业发展。

  此外,西台村传统种植业面积少、产量低、效益差,春耕结束后,许多青壮年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习惯。久谢介绍,劳务输出合作社的成立将有序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发挥积极作用,下一步还将积极争取“雨露”计划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科技推广,培育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2014年,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国内各省区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各地已向贫困村派出12.79万个工作队,派驻干部48万人。(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