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申城"之名源于"芈月初恋"春申君?待进一步探究
2015-12-14 08:51:00
 

“申城”之名源于

  春申君黄歇当年的足迹几乎遍及我国华东和华中地区,他因此也被这些地方的居民广泛纪念。

  -本报记者 马松

  问: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给了我们这些“90后”复习历史知识的机会。剧中戏说了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与芈月的一段感情史,尽管已经被很多学者否定,但黄歇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故事和传说。上海的黄浦江,又名春申江,听老人们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战国君子。而且,上海的简称“申”,也正是来源于“春申君”的封号。请问,这位“芈月的初恋情人”,真的跟上海有如此深的渊源吗? (影视迷 朱小姐)

  民间说法

  莘庄唐老伯:莘庄镇南面、春申桥西侧,原有一座春申庙,庙内供奉的便是春申君黄歇。春申庙初建于宋,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有增建、重修。1958年,因拓建沪闵路拆除。此外,现在松江区新桥镇上,还有一个春申村,相传那里就是黄歇当年开凿春申江的“指挥所”。

  黄渡沈阿姨:我们嘉定区黄渡镇镇名的由来,便是“黄歇在此渡江”的意思。相传当年黄歇受命率军攻打秦国,在此渡江。直到现在,黄渡居民还有元宵节比赛喝黄酒,纪念黄歇的习俗。

  权威解答

  春申君黄歇主持开凿了春申江,后春申江沿革成为黄浦江,依江而建的上海简称“申”的说法,目前已被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一种主流观点。不过,细考历史,相关传说有不少存疑之处。目前,包括黄歇出生地、主要活动地的河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苏、上海等地的学者和专家,对上海简称“申”源于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一说,确有不同意见。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妨从黄歇和黄浦江各自的“身世”说起。

  先扬后抑

  春申君黄歇的一生

  后人研究黄歇,目前可以参考的材料并不多,主要包括《史记·春申君列传》 等20篇左右的史稿;其中有互为印证的,也有相互抵触的,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篇幅很小。学界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

  黄歇年轻时因颇具学识和人脉,得到了楚国最高统治者顷襄王的赏识。公元前298年,秦国出兵楚国,战争一直延续了20余年。至公元前272年,岌岌可危的楚国派出42岁的黄歇担任“和谈大使”,出使秦国。才华横溢的黄歇不辱使命,说服了具有战争优势的秦王与楚国缔结盟约。不过,作为代价,黄歇与楚国太子熊完随后成为人质,在秦国一住近十年。

  公元前262年,52岁的黄歇成功帮助熊完从秦国返回楚国,并继承了王位,成为楚考烈王。这位考烈王没有亏待黄歇,立即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并封其为“春申君”,赐淮北12县为封地。

  需要指出的是,“淮北12县”,大约是现今河南省南阳、信阳一带。此前,这里曾有一个小国名为“申”。封“春申君”的含义,表示执掌“欣欣向荣的申”。现在,河南当地仍有信阳是“小申城”,上海是“大申城”的说法。

  公元前247年,67岁的黄歇向考烈王进言,淮北12县离齐国太近,应该划归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辖,不便作为封地。考烈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把江东封给了黄歇。这个“江东”,是指长江从现今江苏南京至安徽芜湖段以东的地区。史载,黄歇在江东重建了吴国故都,并以其为根据地,展开自己的活动。吴国故都,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随后,黄歇及其族人在江东吴地一带开展经营,以此为基地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改造粮田,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良好的开发治理,受到当地人民和后世的敬仰。

  晚年的黄歇,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由于猜测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他竟然把怀有自己骨肉的一名赵国女子设计献给了楚王,并使之成为王后,其子被立为太子。然而,公元前238年,在为病逝的考烈王奔丧途中,黄歇被这名赵国女子的哥哥所杀。不过,也有史书记载,黄歇是被随后继承王位的楚幽王(即黄歇的亲生儿子)所杀。由此看来,《芈月传》 中杜撰的一段“绯闻”,跟历史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母亲河黄浦江

  是黄歇开凿的吗

  据 《上海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记载,黄浦江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黄浦江发源于上海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

  “黄浦江”名称最早于南宋时期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地名志》 关于黄浦江的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傅林祥介绍,上海处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其现在的地貌与水系形态,形成于距今1000到600年前,这与2200多年前黄歇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已有很大不同。黄歇时期的上海,大约以今松江和青浦为限,再向东便是大海。因此,如果说现在的黄浦江是春申君主持开凿的,肯定不符合历史。

  傅林祥教授进一步指出,别说是当代的一些学术研究对上海简称“申”与春申君是否有关存在争议,历史上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综合研究这些史料可以发现,其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所有文字中都有“相传”或“传说”的前缀;二是这些记载从明代以后开始大量出现。傅教授认为,根据历史学的治学特点,既然使用了“相传”或“传说”等字眼,说明那“只是个传说”,真实性存疑。

  那么,明代似乎成了舆论的分水岭。这其中或许也有原因。

  据记载,上海的两条大河——黄浦江与吴淞江(即苏州河),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先以吴淞江为主、黄浦江为辅,后以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的历史节点,即发生于明代。史料记载,永乐年间,官至尚书的夏原吉奉命治理长期困扰苏州、松江(今上海)百姓的江河水系。经过两年的努力,夏原吉一举解决了太湖和长江下游流域的河道疏通等一系列问题,并完成了对黄浦江全流域的疏通和扩容,使之成为上海第一大河流。直到今天,史学界和水利部门,一致公认上海黄浦江现今的面貌,出自明代夏原吉之手。

  而巧合的是,除了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以外,上海本地还有另一个传说: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有唐姓乡绅献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传说颂扬夏原吉治水的政绩。从那时起,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逐渐在上海流传开来。

  上述传说,一定程度上与傅林祥教授的发现互为印证。不过,由于其也是传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史实。

  “600年的谬误”

  有待进一步探究

  一方面,春申君黄歇晚年时期曾以苏州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广泛开港凿江是史实;另一方面,黄浦江因年代原因不可能由黄歇开凿也是铁证; 再一方面,苏州、上海等地民间供奉黄歇为尊者,并以“申”作为上海简称,也是客观事实。这其中有史实与传说的交汇,也有后人饮水思源的善意。民间说法中的莘庄春申庙、松江春申村,都确有所在,但春申村系黄歇的凿江“指挥所”,以及黄歇曾在黄渡渡江战秦军等说法,则缺乏史料记载,且从时空角度而言,当为失实。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以黄歇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的统治与管理者,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的功绩,无可争议地被后世广泛认可和传扬。

  而从明代以后,广泛出现春申君凿江创申城的传说,究竟是延续了600年的浪漫谬误,还是将有尚未被发现的史料进一步佐证,则有待学者们的继续研究了。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