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巴黎12月13日电 (记者 周锐)“加时”逾24小时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终于敲下小锤,宣告《巴黎协定》诞生。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这位巴黎气候大会的主席热泪盈眶。和此前几次气候大会相比,今年的巴黎承载了太多。
自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起,各国就开始为构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体系而展开努力。巴黎需要推动各国进一步凝聚共识,完成最为重要的“临门一脚”。
然而,一个月前的让这个城市提前成为全球焦点。虽然大会最终如期举行,但参会者还是心存顾虑。一位联合国官员表示,在已宣布进入应急状态的国家召开如此高级别的会议,这是第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希望通过这个注定将改变人类命运的会议也成为巴黎改变的契机。
为了推动协定如期达成,法比尤斯从9日起就开始将谈判作息调整为“24小时制”。12日,当谈判进展缓慢之时,法国总统奥朗德也亲赴会场对各国代表动之以情。
“在一个月之前的这天,巴黎遭到了,法国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历史性的协定”,奥朗德强调,“一个城市改变世界是很难出现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不过,各方在资金、透明度、力度等一系列议题上长久以来都无法弥合的分歧,让会议的进展始终都不是那么顺利。
大会尾声,更是出现所谓的“雄心联盟”。这个抢“道德制高点的位置”并给不同意见者扣“阻碍谈判帽子”的非正式组织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秀引发关注,但始终没有作为正式谈判集团参与到大会进程中。
正如一位谈判代表和法比尤斯沟通时说的那样,一个靠热闹和噱头来推动的会议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所幸大会最终还是回归到理性和务实的轨道。
从协定基础来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新协议中得到延续。2020年后,各方将共同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仍需要带头减排,并提高其给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的力度。
从热点问题来看,基于科学性考虑,新协定仍将目标设定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但照顾到道义上的需求,“温控1.5度”也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写入其中。
在协定形式来看,《巴黎协定》只要有55个国家批准就可以生效,其生效门槛远低于《京都议定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分析说,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大家边走边商量的意愿。巴黎协定生效的时间也料将比《京都议定书》的八年更短。
作为《京都议定书》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巴黎协定》的诞生意味着巴黎完成了自己的低碳使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但考虑到曾经以《京都议定书》为傲的日本都曾不顾压力宣布退出“议定书”。通过结束一系列艰难谈判而形成的《巴黎协定》事实上只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新进程的第一步。
正如解振华在闭幕式上说的那样,“一分纲领,九分落实”。未来,只有更加有力度的行动,才能让全球气候治理通过这个新协定,开启一个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