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专家指出,巴黎协定为全球走向去碳化提供了较清晰的方向,同时再次印证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姿态更加开放自信。
缔约方一致同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当晚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
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各方将以“自主贡献”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
全球去碳化开端
“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气候谈判经历了数年低谷。六年后,巴黎气候大会重回全球政治议程高峰。两周的谈判,承载的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拯救多边进程、重塑政治互信到重建机制设计、持续推进的最终成果。”专注于研究气候变化与能源议题的中国环保公益组织、创绿中心研究院研究员李莉娜,在巴黎气候大会现场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李莉娜回忆,第二周部长们领衔的政治磋商在9日后进入通宵达旦模式,12日最终案文出来前联合国秘书长和法国总统都亲临助威。在她看来,此次谈判有着鲜明的特点:各方较为理性的期待、史上最多国家领导人的参与、主要国家积极灵活的态度、东道主持续的斡旋等。最终,会前悬而未决的几个关键议题在选项缩减后终于“着陆”。
“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又一个里程碑,为全球走向去碳化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方向。”创绿中心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白韫雯认为,“新的气候协议并非为气候问题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全球迈向长期低碳转型的开端和良好的基础。”
中国更开放自信
巴黎大会再次印证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姿态更加开放与自信。李莉娜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气候、能源与环境高级顾问,创绿中心理事杨富强均认为,由于人口、经济体量、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巨大,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影响。巴黎大会更是20多年气候谈判中,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的全球气候大会。此次大会中,中国在南北方国家之间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协调角色,促进不同集团阵营互信与共识。
展望未来,气候议题在内政和外交上的粘合性将越来越强。“气候外交、南南合作与中国建立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战略相匹配,中国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之路愈加明朗,步伐愈加坚定有力。”李莉娜对“中国角色”抱有积极期待,“相信在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多方合力下,中国能全面协调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转型道路,并为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型提供支持和帮助,树立良好榜样。”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