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镜鉴】无论罪犯看起来多凶悍,他永远比你要害怕
2015-12-11 09:01:00
 

镜鉴的话

  在国外常驻,有很多开心的经历,也会遇到些不那么开心的事。今日镜鉴(微信号:jingjianpd),我们与你分享人民日报德国分社记者冯雪珺的一个小故事。

  人民日报德国分社记者 冯雪珺

  那是几个月前的故事。

  柏林的夏日,天总是在夜里10点才正式黑,8点半的天空还是敞亮地白着,等待夕阳把额头扎向地平线。刚上完一节理论课,笔者背着书包从驾校走出来,顺着天桥走向约克街轻轨站。

  车站周围的人并不多,突然,身后的书包感觉有异样。猛然回头,发现书包拉链被打开,急忙翻看,钱包已不知去向。下意识再往身后看,一高一矮两个约莫二十出头、深褐色皮肤的男人瞥了笔者一眼,快步走过。

  看到四下再无旁人,笔者瞬间慌了神,眼泪夺眶而出。就在这时,刚刚路过两人中较高的那个走到笔者面前,笔者被打开的钱包举在他手中。笔者一把夺过钱包,赶紧扔进书包里,对方跑了出去。

  正准备赶紧离开,较矮的男子突然挡住了笔者,逼到墙边:“摇书包!给我赶紧摇!”瞥眼瞅了一眼凶神恶煞的对方,笔者头脑里一片空白,便照做了。书包里除了钱包就只有上理论课的笔记本和笔,哐啷作响。

  “没有苹果手机么?!”“没有……”“钱包里就再没什么欧元么?!”“没有……”这时,五六个准备乘轻轨的德国青年走上天桥,朝我们走过来。“下次给我等着!多带欧元!”男子一把推搡开笔者,跑开了。

  回到家中,笔者惊魂未定。在柏林留学多年的师妹愤慨异常,电话里强调这是百分之百的抢劫行为:“明天带你去报警!”第二天下午,在附近派出所内简单说明来意,领号排队。半小时后,一名态度和蔼的女警察芭芭拉接待了我和师妹。“我宣誓,所说证词全部真实。”做完宣誓后,笔者开始叙述前后的经过。

德国街头的警察。

  “芭芭拉,我的钱包拿回来了,对方嫌现金太少也并没有拿。这样算遇劫吗?”态度一直温和的女警察突然变得很激动,她向前拉近椅子,看着笔者:“这当然算抢劫!他最后那句话就是在威胁你!你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没有伤害自己的嫌犯反而抱有感激之恩。越是这样,越会成为偷盗、抢劫的受害对象。”

  “那我当时应该反抗或者大喊吗?”“不,你当时不反抗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芭芭拉叹了口气,表示如今的柏林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要记住,无论罪犯看起来多凶悍,他永远比你要害怕,大喊或尖叫只会让对方更急于让你闭嘴——很容易对受害者进行人身伤害。”

  芭芭拉表示,一定要听从对方的要求,破财消灾;即使周围有人,也不要惊慌呼救,而是冷静地大声传递求救信息。“我正在遭遇抢劫,谁可以帮我报警?”或者更明确求救对象——“戴眼镜的男生,你可以帮我报警吗?”唯有冷静,才不会激怒犯罪者,也不会吓跑目击者,才能自保。

  一周后,笔者接到通知,去往一处集中处理抢劫案件的分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图片指认。在屏幕前,笔者反复翻看近200名有抢劫前科的犯罪嫌疑人图片后,发现了那个熟悉的凶煞面孔。“你确认最后对你威胁的是这个人吗?”警察保罗的眼睛看着笔者。反复回忆后,笔者表示十分相像,但不能绝对确认。

在办公的柏林警察。

  “他是阿拉伯裔,有多次前科。”保罗一边在指认系统里记录,一边告诉笔者。“他……是难民身份吗?”笔者忍不住追问。“是的。刚刚让你指认的200名犯罪嫌疑人里,大部分都有难民身份。但是,要知道,这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也一直避免对媒体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看过你的资料,是记者吧?”保罗露出微笑。

  指认完毕,保罗表示,如果有后续结果,会进一步通知笔者,甚至有可能需要出庭作证。“不过很遗憾,如今警力有限,想成为警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抢劫案的破案率基本为10%——这还算是比较高的了。很多遭遇抢劫的人,害怕报复,很多都放弃了来警局报案。”保罗临别前与笔者握手告别,“你是勇敢的。”

  本期编辑:小非哥

  独家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镜鉴(jingjianpd)。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