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北京发力“制造”变“创造” 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
2015-12-10 09:19:00
 

  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杜燕) 作为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北京的工业没有一个影响全球的技术创新成果,工业领域缺乏微软这样的创新领军企业。如何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指出,北京将实施“三四五八”战略计划,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北京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北京工业起源于明清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前发展极其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并随着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开始布局电子、机械、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项目,到80年代至90年代转向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体系转变,再到90年代中后期工业门类向高新领域聚焦,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年,北京工业从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向高精尖经济结构转型。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工业需要强化创新优势。然而,目前,北京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4%,与国际上一般为2-3%尚有差距。

  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北京工业转型,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转变?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给出了答案,北京将全面实施“三四五八”战略计划,努力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北京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从目前京津冀三地的实际情况看,三地存在产业同构、分工重复、协同性低等种种制约问题。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指出,三地要错位发展,突出北京的创新优势。

  他称,北京要“去制造化”,而不是“去制造业”。北京在制造强国建设布局中的重点不是制造环节,而是产品创造环节;主攻方向不是一般产业,而是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和创新部分。

  “‘北京创造’不等于创造活动全部在北京实现”,他称,是要跨区域协同发展,在京津冀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

  这就要实施“三四五八”战略计划。张伯旭表示,“三”指通过“关停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进行分类引导,推动存量产业“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是把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标准创制和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创新。

  “五”指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选择适宜于在北京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领域,重点发展代表产业制高点的石墨烯等前沿材料和机器人等创新前沿产品,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核心产品,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等代表制造业服务化的集成服务产品,高档工艺美术品等推动产业轻资产化的设计创意产品,以及“老字号”品牌产品等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名优民生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八”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包括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集成电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四个专项,以及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四个专项,以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开放式对接、跨领域融合和高端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专项中,北京到2020年将在燃料电池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集成电路行业,北京存在“缺核少芯”的问题,到2020年北京芯片设计能力将达到7-10纳米,扶持培育制造、装备领域各一家企业进入世界前三。

  张伯旭指出,北京将建立高精尖产业发展“优选线”制度,提出新实施高精尖项目的选择标准。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北京创造”品牌走向世界。

  “让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在北京集聚”,张伯旭表示,到2020年,北京制造业要实现创新发展能力大幅增强,2025年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新格局。(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