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交通大学渝校旧址纪念设施在重庆落成。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等为饮水思源碑揭幕。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8日宣布,交通大学渝校旧址纪念碑落成活动仪式在四川美院举行,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交大校友齐集重庆九龙坡,共同见证交大渝校旧址纪念设施的正式落成,一起重温抗战时期交大荡气回肠的烽火岁月。
抗日战争期间,交通大学师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迁至重庆小龙坎、九龙坡、溉澜溪等地艰难办学,为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人才。
70余年过去了,经过上海交大校史研究人员与重庆校友会的查考,确认了抗战期间交通大学重庆办学旧址就在如今的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因此,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与四川美院商定在黄桷坪校区共建交通大学重庆办学旧址纪念雕塑,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亲自担纲整体设计;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重庆校友会则在交大办学旧址上建立了一座“饮水思源”碑,寄托校友们的感恩情怀。
“学校不惑之年,日寇入侵,迨至一九四零年,战事严峻,遂设分校于重庆,选址小龙坎,是为交大渝校。”虽然距离交大赴重庆办学已有75年,但后人仍旧可以通过渝校旧址纪念碑的碑文,以及纪念碑上泛黄的老照片,回到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感受交大师生的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
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研究馆员介绍说,1937年抗战爆发后,交通大学迁到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1940年秋,交大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1942年10月,重庆分校移址九龙坡,上升为总校,学校逐渐扩充为电机、机械、土木、航空、造船等9个系、2个专修科,1个电信研究所,成为囊括“陆海空”学科门类齐全的工科大学,师生将近2000人,成为大后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镇。从1940年10月建成小龙坎分校到1946年8月最后一批师生离校返沪,交大师生前后在重庆待了将近6年。
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却是近120年交大发展历程中一段重要的历史华章,交大研究生教育发源于此,交大航空、造船工程也发端于此,更从从这里走出了20位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等都曾在交大渝校求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自动化开拓者张钟俊院士也曾在这里任教。
盛懿说,更重要的是,交大与迁渝的中央大学等、本地重庆大学等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的重镇,促进了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全国文教中心;为推进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大后方经济开放、国防、重工业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交大重庆校友会秘书长陈卓介绍,听说纪念碑落成的消息,当年从交大渝校毕业的校友都很想亲自来看看当年求学的地方,可惜校友们都已过耄耋之年,碍于路途遥远,有些校友没能来到重庆。
当天,“烽火连天弦歌不辍——交大人的抗战特展”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展出,展示了从交大建校到抗战爆发后被迫迁至上海法租界、在重庆办学、沪渝两地师生复员徐汇校园三段历程,重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交大记忆。
“这次展览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档案资料是头一次披露,这些资料记录了抗战时期交大师生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希望能够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为大家讲述一段满怀豪情的交大故事。”盛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