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温室大棚、喝纳米水、用灯泡替代光照……使用了一揽子科技“偏方”的昌平兴寿镇草莓原本可以在11月登上市民餐桌,但受雨雪及雾霾天气影响,京郊最早一批草莓批量采摘延迟到本月中旬。
昨天,在昌平区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温室里,大批草莓幼苗绿油油,部分顶端开出白色的花朵,只有极少数小草莓长得浑圆,从开花到果实成熟要45天左右,这意味着最早一拨草莓也得再过一周才成熟上市。
作为北京市植保站的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北京鑫城緣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常年放着一台照相机,每小时自动拍照,全程记录草莓种植过程不添加农药。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介绍说:“草莓的口感得益于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以安全生产为准则。加强产前把关,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农事生产操作记录,利用日光灯补光,二氧化碳发生器补充二氧化碳含量,雄峰授粉等制造适宜草莓生长小气候。采用生物天敌防治,黄篮板和紫外线灯诱杀、臭氧消毒等物理防治,纳米水富氧滴灌;坚持产后农残检测,制定产品追溯制度,保证上市产品质量安全。”
崔维国介绍,为了实现草莓提前成熟,他们使用了不少科技“偏方儿”。为促进草莓苗花芽分化,8月初这些小苗就搬进了“空调房”——保鲜库。在生长期间,采用了环境综合调控技术,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温室风口开启时间和棉被拉盖时间,合理调控温室温湿度,中午温度过高时还会用喷灌给秧苗“淋浴”降温。今年11月3日,科技人员利用早控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月挂果。按照今年生产计划,大批量草莓本应在11月底上市,但前段时间北京遭遇长时间的降雪等阴霾天气,对草莓生长产生了一定影响,致使大批草莓上市时间比原计划错后了半个月左右。
据了解,去年因为受到低温寡照影响,首批草莓今年1月底才开始能采摘。为解决草莓一遇到低温成熟就推迟的难题,北京市土肥站、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今年研究出“草莓温室光温调控技术”,可以使温室夜间温度提高2摄氏度左右。北京地区的草莓成熟期提前至12月初。因品种、品质、采摘园区所处位置等因素不同,今年昌平草莓的销售价格在每斤50元至120元之间。摄影/本报记者 郁骁 (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