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记者走访甘肃武威凉州区部分城镇,昔日这里“风大、沙多、地少、人穷”。中国各级政府启动扶贫后,凉州区根据实际条件,建立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进行“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子,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0.36万人减
图为:甘肃凉州区农民种植的葡萄大棚。崔琳摄
中新网兰州12月3日电 (刘玉桃 崔琳)初冬的河西走廊,寒风刺骨。甘肃武威境内,瓜果温棚坐落有序。棚里温暖如春,农民正在收获成熟的葡萄和甜瓜。
以前,冬季的戈壁滩空旷荒凉。“风大、沙多、地少、人穷”是这里曾经的写照。“没想到戈壁滩上种出的瓜这么甜,而且种瓜果比种小麦、玉米收益也好得多。”当地农民近些年从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废弃的荒滩,土壤贫瘠,无人耕种。”甘肃荒漠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吴家井生产基地经理姚学文说,最近几年,他们通过用植物的秸秆、牛羊粪便,经过生物技术发酵,作为肥料,改良土壤,种出的甜瓜硬度大、易保存、耐储运、糖分高且口感好。
当地系石羊河流域,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1世纪初开始规划治理,主要解决因缺水、穷水富用,以及用水结构不合理而加剧生态恶化的问题。大田转为设施节水农业仅是其中一项措施。
“以前我们种植大田小麦、玉米,一年需要浇灌9轮次450立方水,浪费大效益低。”凉州区下双镇农技员李忠诚告诉记者,现在户均两座温棚,引导农民进行设施节水农业。
值得一提的是,下双镇的温棚设施农业正致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即:通过物联网智能管控化管理系统,远程升降防风口卷帘,让农民休息喝茶时还不耽误农活。
记者采访获悉,借助“互联网+”平台,当地实施的这套系统还涵盖农作物疾病“在线专家会诊”、“消费者淘宝”线上参与农作物成长过程、及时获取农业部农产品交易价格等多重功能。
在古城镇,当地成立了多个产销合作社,通过农业超市对接、电商销售模式,拓展起葡萄销售渠道,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葡萄种植户赵科说,一座葡萄大棚的收益大概是10亩小麦的收益。
李忠诚感慨道,种植设施节水农业后,冬天也有干不完的活。钱袋子鼓起来,家家户户不仅有了自己盖的房子,还在社区购买楼房,液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应有尽有。
凉州区是威武市府所在地,处于祁连山北麓,境内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合种植瓜果,根据实际条件,当地建立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
中国各级政府启动扶贫后,凉州区把推进扶贫攻坚、“联村联户”融合,进行“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子,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0.36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7.78万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