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陕西探明318座古窑炉遗址 或为唐代名窑鼎州窑
2015-12-03 08:51:00
 

  本报西安12月2日专电 (通讯员 张佳 驻陕记者 韩宏)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窑场--鼎州窑的确切窑址究竟在哪里,这是陶瓷史上的一宗悬案。最近,在陕西富平县银沟村附近一处被称作“银沟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318座古窑炉遗址,在这些窑炉的集中区域发现大量的灰坑遗迹,在勘探区域内不同深度不同堆积层中发现了绿、红、黄、黑、白等矿物质原料残渣、残块和膏泥等遗迹。这些新发现,为寻找鼎州窑的确切窑址,提供了新线索。

  银沟遗址曾被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这里存在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遗留有大量的瓷器、陶器残片及古砖瓦等建筑材料。新发现的318座古窑炉遗址,从平面形制看,窑炉分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马蹄形4种,其中,直径3米至4.5米的大窑151座、直径1.5米至3米的中窑115座、直径1米至1.5米的小型窑52座。

  专家研究发现,318座古窑炉中,一些大、中型窑的窑壁呈灰红色,并含砖、瓦残块和陶器残片等,这种窑应当是陶窑;而小窑和个别中窑的窑壁呈红色,窑内遗存有瓷片等,应当是瓷窑。勘探者表示,由于窑炉的结构还不清楚,这些窑的烧造功能有待于通过考古发掘来揭示。

  在发现的众多精美瓷器标本中,有一件青釉印花碗出土时只有口沿略残,碗的内外壁上均上青釉,胎色灰白质地较细,碗心还刻有菊花纹,另有4朵菊花纹缠绕一周分布于碗内壁上,碗外壁上则刻着一圈菊瓣纹,十分精美。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只白瓷莲瓣纹残盘,通体饰白釉,白胎。出土的遗物中还发现了砂陶、红陶、石臼、模具、坩泥、支架等器物。

  瓷器收藏家、富平陶艺村董事长徐都锋告诉记者:“有专家从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这个窑场的烧成技术很高,很多残片虽经可能长达1000多年的深埋,其色泽仍然鲜亮。我们推测这里可能就是一直找不到具体窑址的唐代名窑'鼎州窑'。”

  鼎州窑最早见于陆羽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又次。”几个地名均指的是窑址名,如今除鼎州窑外,其它窑的窑址均被找到,唯独鼎州窑的确切窑址在哪里,成了一个谜。

  据文献记载,唐鼎州的设置在陕西有两处,一处在今泾阳县内,设置于唐武则天时期,主要烧青瓷;另一处在今富平县辖区,设置于唐末五代年间。但今天的泾阳县却从未发现任何窑场的迹象。徐都锋认为这可能是历史上记载错误。而根据富平县志记载,富平在唐代曾被改名“鼎州”。

  富平的银沟遗址是否就是外界一直寻找的鼎州窑的窑址?对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认为,要确认这里是否就是鼎州窑窑址,需要两个大前提,首先要确认该窑址为唐代瓷窑遗址,其次是这个窑址须是以生产青瓷为主的窑址。因此,银沟遗址性质的最后确认,还需进一步扩大考古发掘面积,积累更多的考古资料进行论证。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文汇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