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2月2日电 (记者 刘鹏)记者2日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三十年”座谈会上获悉,贵州将建立民族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使贵州民族古籍的完整家底系统化,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的资源和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搜索信息库,实现民族古籍的数据化。
“古籍是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的先辈们用生命和智慧谱写的历史,不可再生,弥足珍贵。”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张和平表示,保存好古籍,就意味着留住了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火种。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17个。张和平介绍,由于贵州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又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等悠久历史为文化底蕴,贵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古籍。
为此,早在1985年,贵州省就全面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贵州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古籍;抢救、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古籍5万余册,其中包括若干股本、珍本以及善本;已公开和内部出版了300余种,1亿余字的民族古籍资料等。
同时,在国家启动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中,贵州省有129部古籍分四类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入选数量稿件全国前列。
繁荣发展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与会专家们认为,随着当今社会数字产品和数字阅读习惯的普及,使古籍实现数字化抢救与传承,是长远而有可行的路径;而古籍数字化必将大幅度地提高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效率,对整个古典文献研究、古代文化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亦相当深远。
记者在贵州省民族古籍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看到,“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有序推进“贵州民族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整合各部门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的资源和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搜索信息库,为社会上热爱民族古籍抢救保护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民族古籍研究专家学者和民族古籍爱好者查找完善的参考研究资料,实现民族古籍数据化的保护和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