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实践获认可
2015-12-02 08:29:51
 

  原标题: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实践获认可 气候变化治理需适应和减缓并重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段雪莲):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进入第二天,围绕遏制全球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边会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中国角”的重要活动之一,“治理沙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分享会”吸引了许多国际媒体和嘉宾的关注。

  “欢迎来到‘中国角’!我的名字叫Vanke。如果您想了解‘中国角’企业日的信息,请触摸屏幕查看。我还能帮您计算出您巴黎旅程的碳排放量。”

  位于巴黎北郊的布歇尔会议中心内,‘中国角’展厅门前,造型可爱的智能机器人Vanke吸引路人纷纷驻足围观,为中国角的活动增添了不少人气。作为中国角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分享会邀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出席。

  据解振华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荒漠化防治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荒漠化治理,已经实现了连续十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荒漠化总体趋势得到了总体遏制。

  他指出,过去人们谈到应对气候变化,只强调减缓,但如今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应更为重要。本届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成果中,也会特别突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在本届会议中,我们也希望适应问题引起更多重视,吸引更多在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现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中,针对适应问题的投入只占了16%,实在太低了。很多代表团都呼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中国代表团对此表示赞同。”

  中国库布其治沙项目就是引导帮助沙漠地区人口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它曾是北京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源头之一,被称为“悬在北京城上空的一盆沙”。

  参与分享会的观众通过一则短片真切地了解了库布其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

  如今,经历近30年的转变,由生态修复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主导的库布其沙漠治理项目将沙漠变成了绿洲,走出了一条将“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紧密结合的库布其模式。

  一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北京大学共同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为一身的库布其模式用近30年的时间,绿化沙漠1.1万平方公里,解决了当地100多万人次的就业。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莫妮卡·巴布曾两次赴库布其考察。她表示,国际社会需要像库布其这样的旗舰项目,帮助无数靠土地为生的人口改善生存环境,脱离贫困,“目前,全球约有20亿公顷的退化土地,这些广阔的土地蕴藏着巨大修复潜力。有75%的退化土地位于人类劳动生活的区域。我想说的是,即使仅仅恢复20亿公顷中的5亿,我们就能够保证到2050年能够生产足够的食物养活97亿人口,还可以吸收全球40%的碳排放。”

  出生于库布其沙漠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分享会上介绍了库布其模式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技术创新是库布其模式的动力,而将政府、私营企业和当地民众三者结合的治沙模式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我认为,中国库布其模式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创造了数以千亿的生态财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人类重新认识沙漠,重新利用沙漠,为世界更多的沙漠变绿洲带来可能和希望。”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