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导演:《燃烧的疯人院》不是鸡汤 是速效救心丸
2015-11-27 23:25:00
 

导演:《燃烧的疯人院》不是鸡汤是速效救心丸

《燃烧的疯人院》剧照

导演佟欣雨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唐云云)今晚,话剧《燃烧的疯人院》在北京西区剧场迎来第三轮的首场演出。自今年5月首轮演出以来,该剧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不俗成绩。导演佟欣雨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燃烧的疯人院》没有去粉饰太平,而是展现了最真实的故事;不是为观众熬了一锅“鸡汤”, 而是一颗带有治愈作用的“速效救心丸”。

  根据观众反馈不断调整

  《燃烧的疯人院》改编自澳大利亚同名戏剧,在澳大利亚当代戏剧中属于“国宝级”作品。该剧发生于1971年的澳大利亚,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反对越战和政治变革,也正处在嬉皮士、毒品、性、摇滚乐最盛行的时代。将这样一部跨越历史和地理背景的戏剧引入国内,佟欣雨一直在做着平衡和调整,力求在准确表达出原剧本内核的同时,更容易让中国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佟欣雨向记者介绍,第三轮缩短了演出时长,观众反映原先2小时30分钟的剧集看得累,现在缩减了25分钟,剧情将更快推进,节奏也更为紧凑。另外,对观众提出的有理解困难的内容,主要是外国的历史背景做了相当大程度的删减,剧情更集中于这群疯子的角色和他们与男主角路易斯之间的关系上。

  佟欣雨补充道,“第三轮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演后谈’,剧组主创在微信群中与观众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便于以后更好地修改。”

  请心理学专家做角色分析

  《燃烧的疯人院》的主角是一群“疯子”,为了让演员更精准地演绎出精神病人的状态,剧组做了很多的功课。

  剧中的精神疾病几乎囊括了精神重症所有的分支,也都能在书本中找到对应的症状。佟欣雨透露,剧组请来一位北大心理学有临床经验的博士生做角色分析,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手段等,帮助大家理解那个年代的精神病院的治疗手段,对待患者是冷血暴力还是有人文关怀的。也帮助大家由内到外构建、完善关于当时环境的想象,更好地进入角色和空间。

  作为导演,佟欣雨对演员们的表演很认可。“一个外国的剧由东方人来演绎、导演,观众能接受这个故事,接受我们的处理方式,对我而言,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佟欣雨动情地说道,“我跟一群非常可爱的演员在一起,看到他们的才华、坚持、宽容,看到他们在摸爬滚打中深入角色,这种意义可能要大于作品本身。”

  现代社会很多人有精神障碍

  在佟欣雨看来,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的障碍,诸如焦虑、头疼、腹泻,可能就是精神原因体现在身体上的病理性的反映。“所以观众会对这些精神病人产生共鸣,在他们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看到他们在排演中获得治愈,观众心里对应的小病症也就被或多或少地治愈了。”

  虽然是喜剧,但该剧并非大圆满结局,大家有的死了,有的离开了,有的继续在精神病院辗转。佟欣雨认为这个故事其实也讲了剧场人的生存状态。

  “他们是一个剧组,结尾约定第二年要再聚在一起排一部新戏,但是却不可能实现了。现实中的剧组也是这样,大家每天来到剧场,排练、演出,期待下次再聚在一起合作,但其实,后来有的人迫于生计转行了,有的人回老家放弃了这个职业,有的人站到更高的平台。生活很残酷,但也不可重复、复制,所以才会有温暖。就像路易斯每次遇到压力和困难,可能都会再回想起人生的这段经历,这或许会成为他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佟欣雨说道。

  在残酷中找到那一刻的温暖

  佟欣雨没有把这部喜剧做成一部“鸡汤戏”。剧中的人物有一种宿命,童年阴影、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等,造成他们现在的疾病。

  “我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觉得喝了一杯暖暖的鸡汤,有更多的勇气生活下去。粉饰太平不是我喜欢的。这是一个好故事,因为几乎是原作者的亲身经历,很真实。而因为真实,所以有点残酷。但在残酷中我们总能找到那一刻的温暖,走出剧场后,对未来残酷的生活能一直怀揣着心里的那点温暖,就是最强的力量。《燃烧的疯人院》不是鸡汤,而是速效救心丸。”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