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班华忠在深山中接车。王栋梁摄
图为接车归来的班华忠。王栋梁摄
图为班华忠和哈铁文化列车的演员们合唱。张泽宇 摄
中新网哈尔滨11月26日电 题:独守在中国唯一“永冻带”上的守路人
作者:王栋梁
在巍峨的大兴安岭西侧,有一条穿山越岭的铁路线,它是中国境内唯一驶过永久冻土地带的铁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沿线皆为广袤的山林,荒无人烟,然而在这条铁路的182公里处,却有一位身穿反光制服、手持安全旗的铁路工人却巍然的树立在线路旁,指示着途径这里的列车安全的驶过他身旁。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伴随着手风琴的旋律,54岁的班华忠轻轻吟唱着,如他所唱的那样,在窗外寒冷的大兴安岭脚下,在穿山贯岭的牙林铁路旁,班华忠这颗小草已兢兢业业的守护了近八年。
11月24日这天,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列车”组织了四名演员,专门来到班华忠值班的板房里,为他一个人带来一场载歌载舞的演出,平时侃侃而谈的老班,却显得有点羞涩,“这么多人来看我,我都以为是过年了!”随着演员们的邀请,老班也渐渐融入了热情的歌舞中,当主持人问他,想唱一首什么歌时,老班想了想,脱口而出:“我唱个小草吧,在这大山里,我就像一颗小草”。
班华忠的工作地点,位于寒冷的牙林铁路上,因为地势险要、山川交错,负责管理这条铁路的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在牙林中线地区设置了三个常规的巡视点,三个地点皆因地势险峻,容易发生滚石、断枝等险情,像班华忠这样的巡视员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趟列车到来之前,排查掉安全隐患,保障经过这里的列车安全通过。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甚至没有火车站,前后三个点之间相距近20公里,班华忠所在的182公里巡视点是这三个点里最险要的所在,“前面是峭壁,铁路两侧是接近90度的石壁,石壁上又都是比较高的松树,相对来说发生险情的可能性比较大。”班华忠向记者讲述着,他平均每天要接车12次以上,每次要步行一公里,这里与世隔绝,冬季气温最低的时候可达零下四十摄氏度,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只有一部铁路电话和一个对讲机,每上一个班,班华忠要在巡视点的板房里住上三天。
“一个人守在这条铁路旁,不仅需要顽强的忍耐力,还要有过人的勇气,就像老班这样。”海拉尔工务段图里河线路车间的总支书记于现英告诉中新社记者,班华忠接受这项工作近8年的时间里,从没有过一句怨言,相反,他甚至很享受这份工作。
“有时候也会觉得寂寞,但是能忍得了,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冲着山坳里吼几声,吼完就好多了。”班华忠笑着说,虽然与世隔绝,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已熟悉的不得了,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片大山,甚至连经常光顾他板房外的鸟儿,都跟他很熟络,“经常有小鸟啄我的门,我总以为有人敲门,结果开门一看,是那两只小鸟。”班华忠对他的工作环境,至始至终不提一句艰苦。
“我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坚守在这里,是我的本分,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接车。”班华忠告诉中新社记者,每次能让列车安全通过他负责的路段,他都很自豪,火车司机在看到他的安全旗后会鸣笛一声作为回复,“我很享受火车对我鸣笛,那有一种成就感。”班华忠一边写巡视记录,一边说。
明年11月,班华忠将正式退休,离开这深山老林,回家安享晚年,“以前总是盼着退休,可现在退休就在眼前了,我却舍不得这片大山了,我昨天还问书记,能不能让我多干两年”;因为从事过重体力劳动,55岁已经是班华忠的退休年龄。
“牙林铁路”曾是缔造经济强国的资源输出大动脉,如今没有了木材外运,它却依然承载着这里的居民们走出大山的理想,为此,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坚守在这寒冷的永久冻土带上,从青春到白发,班华忠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他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却向我们展示出了惊人的乐观和顽强的精神。
当我们要乘坐通往海拉尔的小客车离开之前,老班又戴上了他厚厚的棉帽子,“我送不了你们,你们得自己走了,我这就去给你们接车。”班华忠带着他的安全旗,踩着洁白厚重的积雪走向一公里外的工作台,背影里的他制服上中国铁路的路徽格外鲜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