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南京勘查入档5.2万公里地下管线 总长可绕地球1.2圈
2015-11-25 00:06:00
 

南京勘查入档5.2万公里地下管线总长可绕地球1.2圈

  在该市建成的“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可以分别或同时通过二维或三维可视图像,聚焦或浏览整个城区的地下管线情况。 申冉 摄

申冉摄

  中新网南京11月24日电(记者 申冉)“在城市的下方有着时时刻刻不停歇运作的地下管线蜘蛛网,这些‘毛细血管’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默默地为城市供应着各种‘能量源泉’,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生命线’。”

  今天,南京市规划部门向社会通报,经过近一年的探测普查工作,该市已经收集入档城区地下近20种,总长度超过5.2万公里的管线,“而这个距离几乎可以绕地球1.2圈。”

  “我们常说,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大动脉”,怎么去理解呢?”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主任陈斌向记者作了三个类比:“以去年为例,南京城区夏季高峰每日用水量是280万吨,如果不通过自来水管道运输的话,每天需要70万车次的罐车运输(4吨/车);去年冬天,南京冬季用气高峰每天用气量达到319万立方米,按照家用15公斤气瓶计算(6立方),每天需要运送53万瓶;去年夏天用电高峰,南京每日用电量约1.8亿度,如果换算成标准煤,相当于每天通过电力线输送了7.2万吨标准煤。”

  而这些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巨大能源供应,则由地下密密麻麻的各类管线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输送。“城市地下管线真正是默默付出的‘地下工作者’,也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大动脉’。”陈斌表示。

  据其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该中心对南京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各类综合管廊,全面开展基础信息普查。

  该中心技术科科长许丹艳介绍,目前“南京市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也已基本建成并升级完善,除满足查询、统计、入库、更新等数据管理功能之外,还具备上线条件。“可以实现三维展示、打印供图、IPAD应用等辅助应用功能,并可为管线单位提供查询、统计服务。”

  而这样一个庞大且时刻需要更新的信息系统,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根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2年,仅南京市城建项目管线探测费用均在2000万元以上。由于建设周期、建设主体不同,各城建项目之间存在重复购买管线数据的情况。

  自该市探测普查工作开展至今,城区江南四区取得了6000多公里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免费为该市水务集团排水公司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低浓度进水原因调查”、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的“红花机场地区管线综合规划”、城建项目储备中心的“胜利村路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提供管线普查数据成果,合计提供管线长度约632公里,减少政府重复投资约525万元。

  除此之外,通过普查采集的基础管线数据,也为今后管线产权单位、管线主管部门开展专业管线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从而推动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建设和管理。

  据陈斌介绍,目前南京市已经建成联动机制,2015年1月份,该市规划局将《南京市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电子数据汇交回执单》(以下简称《回执单》)纳入规划核实的依据;7月份,该市住建委将《回执单》纳入市政设施验收备案的依据;9月份,该市财政局将《回执单》纳入工程竣工决算审核的依据;10月份,该市交通局将《回执单》纳入交通工程竣(交)工验收的依据。“工程竣工覆土之前的管线信息是最精确的,希望能够得到工程单位的支持与合作。”

  “地下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下管线的探测普查不仅避免了反复开挖与重复建设,同时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建立使地下空间‘透明化’,为广大市民朋友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陈斌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这一工作的持续长期开展,保证勘查收集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