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甘肃定西与河西走廊、宁夏西海固地区合称为“三西”地区,是中国最为干旱、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区域,有“贫瘠甲天下”之称。“三西”扶贫开发以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种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农作物,定西地区的农民逐渐脱离了“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靠种经济作物脱贫致富。这也是甘肃“三西”扶贫收获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今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苹果又获得了丰收。果农万志强告诉记者。他的苹果早就订给了重庆客商,粗略算来,能为他带来十几万收入,“定出去了。通过中间人联系出去的。全包了。一斤是5块4,总共3万多斤果子,估计卖15、6万块钱。”
这是万志强种苹果的第六年。近年来,为了让农民增收,庄浪县将苹果产业确定为庄浪的主导产业——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苹果含糖量高,口感好,色泽鲜艳。近三年,庄浪县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苗木补助、果农培训和标准园建设,建成了一批不同层级的标准化示范园;每年还统一组织观摩考核和“赛园”活动,激励果农提升果园管理水平;并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择优扶强,建成了一批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庄浪县扶贫办主任徐克杰告诉记者,全县18个乡镇,除了4个位于高寒山区不适合苹果生长外,全部都发展了苹果产业,“从2008年开始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全县推进。现在有65万亩,挂果的已经25万亩。
2014年,庄浪县苹果总产量达到30万吨,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9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3%。徐克杰说,苹果产业已成为庄浪群众增收的“摇钱树”,“你看山下面的村子,这些村子的收入主要靠果园。房子修的特别好,一年一亩果园至少收入两万块钱。”
今年起,庄浪县又提出“五个三”工程——用3年时间建成3000亩欧盟标准示范园、3万亩国家标准化示范园、30万亩市级标准示范园,通过加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来继续提高苹果产业效益。
而对于依然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定西市通渭县来说,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本地气候、降水条件的种植方式,同样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通渭县是甘肃省最干旱的农业县之一,水资源贫乏,降雨稀少。2005年,通渭县引进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地膜覆盖土地能把水分锁在土壤中,而双垄能让雨水汇集到玉米根部,最大限度利用降水。经过两年的实验与改进,2007 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县推广开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3.52万吨,是2006年的近3倍。而对农民来说,粮食增产则意味着收入的增加。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种粮大户孙爱红2008年开始采用这一技术种玉米,对比以往,他说:“政府引导的全膜技术不是成功了吗,就有信心种全膜玉米。原来每亩的产量就是2、3百斤。现在就增加到1千2、3(百斤),1千3、4(百斤)。像今年,我的纯收入随便就是30多万。”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在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通渭县副县长徐斌科表示,下一步,通渭县将大力发展养殖业,一方面把秸秆利用起来进行循环农业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种植结构调整过来后,产生大量玉米秸秆,现在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大面积发展养殖,主要是牛羊养殖。现在全县牛存栏达到7万头,羊存栏31万只。到‘十三五’末,我们的羊的饲养量要达到120万只,牛要达到21万头。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致富奔小康能起到拉长产业链条、产业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