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0年起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国内外体育产业和行业内主要体育公司,2011年开物资本投资了体育之窗(全名“北京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13日体育之窗新三板上市,这是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综合运营第一平台。
我涉足体育领域五年多,因为项目的关系可以说一直都在密切关注这个行业。从2010年当时整个行业处在低谷、很多人看不懂,到去年年底46号文((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前后小两年来体育产业井喷,各方力量千军万马挤进来,可以说我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中国体育行业无疑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在几年前投资的时候的判断这个行业一定会放开,当时唯一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放开、放开幅度有多大。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到来了,而且声势还是这么浩大,有些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过去五年间,我几乎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讲过体育,也很少谈及开物资本当初关于体育之窗的这笔投资。现在整个体育产业正在走向市场化,体育之窗自己也走向了资本市场,是时候把过去五年多来对于这一领域的观察和思考做一个分享了。
体育产业一定会出大东西 时间或早或晚
2010年前后,开物决定围绕大的消费升级去做一些重要的投资,我们确定的方向是大的文化产业领域。当时的背景是影视已经冒头了,接下来还有旅游,排在最后的是体育。
这几个里边,影视当时最为成熟、也能看到赚钱的模式了,只是我们内部在研究完国际影视产业发展历史以及商业模式之后,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影视领域会比较难出现大公司。因为这个市场整体高度分散,明星很多,影视公司很多,很难形成所谓的垄断性和规模优势。
即便在今天,好莱坞有所谓的六大电影公司,它也没有形成一个谁占据完全绝对优势的局面,你还是可以看到会不断地冒出来一些新的明星、新的片子、新的公司。影视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是不支撑出现巨无霸式大公司的。这一点不是我们特别喜欢的。
旅游行业也是那个时候正在兴盛,很多OTA公司把原有线下旅游的业务开始往互联网上搬,传统旅游企业受到打压,开始尝试反弹。这是一场混战,我们也在高度关注。
接下来我们就看了体育。体育那时的情况是因为足球反腐,整个行业正处在历史最低谷。但是我在比较完影视和旅游业以后,一个很清晰的想法就是,如果让我选,我宁愿去选择体育行业,这个行业不可能再差了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未来有巨大机会,是布局的大好时机。
深度研究欧美的体育行业发现,它其实比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行业、娱乐,旅游等产业大出太多了。无论是成熟度、影响力,还是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体育产业都是非常让人吃惊的。
这个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如果说影视行业高度分散,用户众口难调,那体育产业的资源呈现的就是垄断性质,各种顶尖的赛事往往只有一个,NBA就一个、FIFA就一个,世界杯就一个很难有新的势力冒出来能再造一个什么东西。
换个说法就是这个行业容易产生巨头,容易沉淀、集中,容易形成垄断,不容易复制和再造。西方体育行业过去那么多年的发展都印证了这一点,想重新造一个东西出来你不花费个几十年,都不太可能培育出来。这是体育行业的一大特点。
再回到中国当时的情况。当时国内体育行业几十年来都处在体制内,市场化基础很弱;而消费者又有极大的需求,他们每天通过电视、互联网看了太多欧美体育那些东西,需求完全市场化。也就是说,供给是体制内的,需求又是极其市场化的。
体育的供给方这一端,无论是联赛、俱乐部还是媒体所有的环节在过去几十年内几乎全是体制内的,需求方有钱花不出去,球迷们看国内赛事就是不爽不high,想花钱也花不出去,实在没办法了他就跑到欧洲去看,花几万块钱他也愿意去看,在国内买400块钱一张票他都觉得贵。
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有着很奇怪的扭曲的地方,这同时也意味着它蕴含了大量的机会。这也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一个独有特点,国内现在已经比较少,或者说以后几乎没有这种产业了。
再返回来,顺着消费升级这条大路径接着研究,衣食住行已经被投得差不多了,而吃喝玩乐上的音乐、娱乐、影视都已经比较市场化,就剩下一个体育了,并且还很有可能是最大的一块潜力市场。
所以我们当时就感觉,只要市场开放了,体育这块将来一定会出来大的东西,可以说是巨型的东西,绝对不是小规模的。从我们投资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里面能不能产生巨大东西,这是非常关键核心的一点。
当你分析完所有这些后,你就会明白体育要么不开放,要开放就是一个爆发性的。它不会是开一个小门缝,一点一点开,或者行业一点一点发展,慢慢往前推动。它一定是急风骤雨似的、爆发式的发展。
它这一点跟影视行业截然不同。影视行业当初放开的时候,整个行业短时间内就爆了,但是多点爆破,高度离散,几乎到处都是爆点,想一下子抓一大把基本不可能。但是体育只要门一打开,足球、篮球、排球这些主要竞技的球类你抓住了,就意味着整个市场90%的市场都占去了。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市场远不是二八法则的市场,而是九一法则。
版权不是内容 抓住源头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投资体育当时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这个产业到底什么时候开放。大家都不是神仙,只是知道2008年奥运会之后它肯定会开,但是什么时候开,到底会开多大,谁也预测不了。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早一点布局。
接下来差不多用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把中国的体育产业、欧美的体育产业整个研究对比了一遍,行业内都有哪些公司、不同公司走的是哪种商业模式,我们都一一研究过。包括这行业里面二十年积累下的一些人,我几乎当时全都聊了一遍。这期间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研究体育产业链。
体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行业,整个产业链极其复杂。从2014年开始,国内体育产业进入井喷,大型互联网公司、大批创业者和资本争相进入,整个行业热度至今不减。但是也存在很多误区,这一点从过去一年多来版权被各种热炒就可以看出来。
体育产业最上游的是赛事,那是真的内容。赛事需要落地,要落地就需要跟场馆发生关系,这是这个行业最上游的东西,也就是说赛事是内容,场馆进行落地呈现,以及球迷现场的体验,这才是内容的真正源头。
有了这些东西,才有媒体的传播,媒体版权是体育产业里重要的变现渠道之一,它不是资源,也不是上游的内容。只不过因为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太强大了,尤其在欧美,媒体版权权益因此被放大到极致,所以才会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媒体的权利是什么?通过卖广告实现收入,就像一个广告批发商,当然这其中也衍生了像ESPN(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网)这种,通过再加工来制造产生的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如果赛事源头内容不精彩,媒体传播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现在在国内,无论是媒体还是体育产业链的新入公司,你会发现大家热炒的一个东西就是版权,而很少有人关注如何提高赛事内容水平,如何支持俱乐部球员的发展,如何提高球迷的现场体验。
体育的核心是现场,现场体验是体育产业的灵魂,离开了现场,其他都无从谈起。只有有了现场,才有媒体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现场,现场不精彩,消费者没嗨起来,媒体再牛也没有用,传播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内容,所以这才是这个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机会。至于说怎么赚钱,路径可以非常多。
实际上,整个国内体育市场现在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中超的球票就很典型,像国安这种非常优秀的俱乐部,球迷基础也非常好,很多球迷会说我特别喜欢国安俱乐部,但是国安一场比赛的平均标价多少钱?几十块钱。全年平均下来,客单价非常的低,跟演唱会门票、电影票、旅游门票这些几乎没法比。当然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所以这个市场的需求是没问题的,它的人群以及每个人的消费能力都是刚需,现在要解决的是行业供给的问题,就是你如何把各种服务,比如联赛的服务、俱乐部的服务、球员的服务做好,以及比赛必须精彩、要能很好的落地,落完地还要制作成很好的节目,节目的传播方式还要适应新的趋势和当下用户的各种喜好,让用户真正有一个好的体验。
体育之窗今年在新三板上市,在不久前我们整理了一张整个行业的生态图。生态图画出来后,我们把现在所有体育行业内的企业一一装进去,整个图做完了一看,发现这里面空白点太多了,产业链严重失衡,尤其是上游有大量的空白都没有补齐。
中国体育产业中下游这一端,新生代用户习惯已经大量向移动互联网转移了,我们与欧美已经不相上下,甚至有些方面还走在了他们前面,比如我们的移动自媒体,社交,电商,o2o等,但是在上游内容端跟别人的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如果说我们是小学生,人家就是博士了。
不过好消息是我们能跳级。一方面我们在积极的引进,体育之窗今年承办了两场NBA赛事,将来可能还会是每年五场、十场,如果有足够大的量的时候,你在家门口很容易就看NBA的时候,是不是内容供给就会有本质性的改变了?
另一方面,博士也可以跑到这儿来辅导,帮助我们快速涨上去。上游内容这块我们一定是要追赶的,随着这个追赶,内容的精彩程度上升了,消费能力就会不断的被激发出来,用户就会不断的花钱。这个会是体育行业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接着再回来讲体育之窗。我当初为什么会最后选择投资这么一家公司?就是因为在五年前研究完整个产业链后,我看清楚了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这些重要的趋势。
体育只有上游才会真正产生裂变,诞生巨大价值的公司。那么开物到底该从哪儿切进去?当时俱乐部亏钱,联赛不让投,媒体不让投,那投什么?我们的想法是,从赛事运营、赛事落地上进入,要尽可能从上游的一个角度切进去。
2011年前后,体育之窗当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俱乐部,主要工作就是赛事落地,同时还帮俱乐部做赛事推广、营销、票务、衍生品等。
体育之窗一直布局在这个行业中上游,服务于联赛,服务俱乐部,服务球迷。因为无论俱乐部也好,联赛也好,它的核心的商业模式就集中在比赛上。比赛是否精彩,俱乐部买什么球员、卖什么球员,选什么样的教练,如何加强训练,这是它的主营业务。至于说在商务权利上怎么赚钱,那在国际上都是清一色的交给专业公司干,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和规模效应,因为这需要其他的专业知识。
所以我当时的一个判断就是,这是一家跟上游挨得非常近的公司,它起步早而且做得非常踏实和扎实,前景一定不会差。而且赛事落地这个业务是苦活累活,大家都不愿意干,又是非常重要环节,随着时间积累形成很大的门槛和进入壁垒,越是重要比赛越离不开体育之窗,没有人愿意冒赛事落地风险;体育之窗过去五年的发展也印证了我当初的判断,承办了很多顶级赛事,如国家队世界杯预选赛,NBA中国赛。
各类并购投资将加剧 热闹程度会远超当初影视业
去年年底46号文公布后,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行业破冰加速,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在放开,市场化力量在迅速进入,过去一年多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井喷的态势。
这其中有哪些参与势力值得我们关注?在我看来,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力量。
一种是行业内的老公司。这其中很多已经沉淀比较久了,甚至不少有十年到十五年的历史,但是整体来讲类似体育之窗这种相对优质、已经成规模了,能够长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标的公司已经很少了。
这个行业里面一直缺乏大公司、缺乏长寿的公司、缺乏有战略的公司,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这导致它们生存的土壤一直不太好。不是这些公司之前没有想法,只是在那种环境下,它是不可能有太多想法的,有想法也都熬不过来。这是老的一批体育企业的整体现状。
另外一种类型就是BAT。过去一年多来,阿里、腾讯、乐视,甚至万达都纷纷杀进了体育业。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有很可观的用户基数和流量,所以看起来好像它们在过去干什么都很容易轻松占据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体育行业很可能会打破这一定律,就像我前面讲述的,体育有它自身的独有特点,它的门槛是在上游,不是说进来你跑马圈地就能圈下来。事实上对于BAT而言,但凡要涉及线下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它都不会去干,也通常干不好。
体育上游有非常多的苦活、脏活、累活,除了辛苦之外,这块的门槛其实非常高。比如国家要举行一场大型体育比赛,首先坚决是不能出事的,尤其一些重要的比赛,几乎都是最高安保级别。而像NBA这种国际顶级赛事,它更是不会随便把自己赛事交给一个普通的或者新手运营团队,它不会去冒这风险,它看重的是你的经验背景。
国际上也是一样的。国外通常都是很多专业赛事运营公司来做这些事情,而很少看见哪家互联网公司来插手去做,专业分工非常清晰。世界上最大的场馆管理、现场演出及体育赛事推广商是美国的AEG公司,体育之窗的模式和定位就类似于它,NBA的很多赛事在美国选择跟AEG合作,到了中国就会跟体育之窗合作。
所以说,体育上游的赛事运营和场馆运营这块,只要你累积了丰富的背景和经验,外行人很难进入取代。体育之窗在这块已经布局耕耘了整整十五年,这是它最宝贵的经验,也是最高的门槛。
未来的趋势是体育之窗这种类型的产业公司做好上游,下游业务与BAT开放式合作关系。
那么BAT对于这个行业真正冲击会体现在哪里?我觉得它会最大程度革媒体的命。在美国也是一样,这种互联网公司进来,实际是抢了类似ESPN这种传统媒体公司的生意。媒体权利一出来,消化能力最强就是BAT。基于媒体权利,抓住用户,然后有各种变现的手段,这是BAT最强大的优势。
第三类参与力量就是现在一大批的新的创业公司。过去一两年,我们看到各种体育爱好者都跑进来创业,这些创业公司呈现的特点是扎堆,模型类似、互相抄袭、差异性不大,真正有创新的有特色的其实不多。
我在投资体育之窗之后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体育这块领域,在过去两年也陆续看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但是说实话,值得投的好的项目其实并不多。
人才是第一大问题。现在第一波进入创业的都是一些体育爱好者,他们的优势是先知先觉、有热情,但是从创业的角度客观地讲,他多半是缺胳膊少腿的,要不就是缺资源,要不就是移动互联网这块有欠缺,无论技术还是运营经验都和顶尖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个是创业的时机问题。就像我前面讲述的,整个体育产业链现在都没有补齐,这意味着现在创业不是在一个很好的土壤里,贫瘠的土地上是很难长出好的果实。
所以对于这些体育创业公司,我并不是不看好,只是觉得它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来坚守。创业没有早晚,谁都不是神仙,但是选择当下这个时机在下游创业,你想实现爆发的可能性不太大。可能你需要煎熬2-3年,等整个产业链都补齐了,各种支持也更好了,成活率才可能更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现在创业者大多都特别着急,很多人想的是速成。
所以我们也在筹划成立一个开放式的体育创业孵化平台,聚集资源,技术,人才,资本,为体育类的创业公司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资本的角度来讲,这个行业接下来最先发生的可能还不是孵化更多创业公司的事,那个太小,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大,我们最急迫需要做的是填补这个行业的空白。
体育行业接下来将会出现非常多的投资、并购跟重组。大型的投资并购会很快发生,很多将会是跨行业甚至是跨境的。这也是体育行业的特征决定的,体育要做得好、做得精彩,一定是跨界合作,而不是从零开始培育。你得先把成熟的东西全部吸收进来,补齐了产业链,然后才可能站在较高水平上。
所以体育之窗上市之后,我个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推动围绕这个行业的各种战略性投资,我接下来大部分精力都会是去干这件事情。
在大的文化行业里边,一家轻资产运营的公司想要快速发展壮大,通常靠的都不会是自身的逐步发展,你必须依靠资本来做更多的产业并购整合,通过资源的整合从而获得快速的增长。
对于身处其中的体育企业来说,既然方向看明白了,那接下来比拼的就是大家各自战略布局的能力,以及你的资本的执行力有多强,总之,你必须要快速地形成巨大的规模。
在这个大前提下,出现市值达到五百亿、甚至出现千亿市值的公司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A股上一些影视公司借助资本力量三四年就实现了两三百亿的市值,三五百亿也有好几家了,体育行业这方面的速度会更快,只要资本跟上了,两三年时间应该就能出来五百亿、千亿市值的巨无霸型大公司。这不是什么难事。巨头一旦形成,行业格局就可以大体定型了。
这将会是这个行业接下来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从资本的角度,它会远比影视行业当初并购四起的景象更加热闹。更多的并购、投资现在正在酝酿,可能是上市公司互相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上市公司跟非上市公司之间,也可能是体育公司跟其他行业公司的合作。这将会是整个行业接下来风暴的中心。作者:陈亿飙,开物资本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