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微信打拐”莫走“微博打拐”老路
2015-11-23 07:59:00
 

  敬一山 (媒体评论员)

  据报道,儿童失踪作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昨天,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会联合腾讯微信和腾讯公益共同发起了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科技公益项目,利用移动互联网和GIS地理信息技术,依托拥有6亿活跃用户的微信,构筑守护儿童免于失踪的“天网系统”。

  儿童被拐一直是社会最刺痛人心的问题,尽管已得到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但类似悲剧并未绝迹,各类失踪儿童的找寻依旧难若登天。能不能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弥补过去在防范悲剧漏洞、为寻亲提供技术帮助,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善良期盼。

  在前几年微博发达的时候,也有人发起过“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等活动,但事后评估,类似活动在凝聚打拐共识、对犯罪分子施加舆论压力方面,可能有一些积极效果,但具体到现实“打拐”、寻找被拐儿童则收效甚微,而且时有“误伤”。网友拍下传到网上的照片,很多无法认定是否拐卖情形。因为效果不佳,“随手拍”活动随着微博影响的衰微而不太为人所关注了。

  现在“儿童失踪预警平台”是依托于风头正劲的微信平台,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更进一步,看起来比当初的“随手拍”更加科学、实用性更强。有媒体也将之和美国、加拿大等所沿用的“安珀警戒”相提并论。所谓“安珀警戒”,是指一旦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就及时透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的一种警戒告知。因为信息传播及时、范围广,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寻找儿童、震慑犯罪分子。“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的核心模式,也是在发现儿童丢失后的黄金时间内,迅速向周围区域发布信息,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打拐队伍。

  不过在“形似”背后,还是要清醒意识到“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和“安珀警戒”还有很多“神不似”的部分。比如,为避免错误警报,国外对发布警报的标准非常严,必须要司法机关确认绑架案发生,甚至儿童面临重伤或死亡危险时才能启动;而设计中的“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似乎是个纯民间平台。发布预警的门槛怎么设定,谁来分辨发布者信息的准确性?没有权威审核把关,平台可能被滥用或娱乐化。

  此外还有隐私保护问题。“安珀警戒”是一种临时的紧急启动机制,而“儿童预警平台”是准备长期启用,要收集儿童和志愿者的信息数据。作为一个基金组织,收集这些信息能不能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如果不能消除人的顾虑,那就很难发挥应有的基于海量用户的优势。

  民间自发的随意性和对公民隐私可能的侵犯,是昔日微博打拐“随手拍”活动最为人诟病之处,现在升级换代的微信打拐依然面临这两大问题。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民间积极参与,是治理拐卖儿童乱象的助力,但要真正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严肃深入地研究,包括和警方等探讨合作的可能。民间之力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发挥打拐的合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