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宋哲在港媒撰文分析中国经济形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丁一鸣):11月20日,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宋哲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围绕“如何观察当前中国经济及其未来”发表见解。
文章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断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而文章则从“如何观察当前中国经济”、“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因”、“如何展望中国经济前景”三个角度作出分析。
关于如何观察当前中国经济,文章认为,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用显微镜,又要用望远镜,坚持长短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当前中国经济是减速而不是失速,无需大惊小怪,更不能过度焦虑。从短期看,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远谈不上悲观。中国经济增速从国际金融危机前接近两位数增长回落到7%左右的增长。但如从长期看,百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世界主要国家年均实际增长超过4%。看中国经济也要放眼长远。文章引用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所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前沿,经济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但到2030年时,中国人均GDP将达到西欧和日本大约在1990年时的水平。届时,中国将完成经济追赶之路。
文章说,担心中国经济停滞的人,可能担心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产生“溢出效应”,对其自身带来负面冲击;也可能担心中国经济减速对其拉动作用减弱。多年来,各国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稳定锚”的作用,因而希望中国继续加大刺激来拉动经济、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这凸显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即使保持目前的速度,仍将位居主要大国前列,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将明显超过其他国家。同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尽管速度降下来,但现在7%的增长所产生的增量规模,相当于2010年时10%增长对应的增量。
关于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因,文章指出,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了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只有放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深、更透。从这个背景看,中国经济下行有全球性、阶段性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结构性原因。
首先,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尚未形成,各国经济复苏主要靠政策刺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年最新预测中,把世界经济增速下调到3.1%,比去年实际增速低了0.3个百分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世界贸易增速更是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经济疲弱也殃及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7.9%,为多年罕见。这并非出口竞争力明显变差,而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价格低迷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并未减少。
其次,一国经济在某个时点从高速回落是客观规律,中国也不例外。日本、德国、韩国等国都曾经历类似情况。例如,1956-1973年日本年均增长9.2%,但1974-1991年年均增长“腰斩”到3.7%。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阶段性拐点,旧动力逐渐减弱,新动力尚未形成,经济增速回落有其必然性。2013年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超过1套,房地产市场需求明显减缓。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百辆,汽车消费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已从1990年时不足3%上升到2014年的接近1/4,一些重化工业产品产量正接近或达到峰值。
最后,结构性问题是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今后增长的症结所在。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工业经济下行,农业和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经济下行又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油气、有色和建材等上游行业上,高新技术行业增加值和企业效益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快于整体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经济下行表面上是需求疲弱,实则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方式落后。作为消费主体的中产阶层,其需求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同时,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关于如何展望中国经济前景,文章强调,中国经济下行空间是有限的。中国经济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消费相关的生产和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在GDP的占比连续4年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市场潜力在逐步释放。与此同时,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势头较好。前三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快于工业整体增速0.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升至33.2%。与消费品生产相关的行业,投资增速也快于制造业投资增速。
文章指出,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5。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一是消费潜力仍将节节提升。中国有近3亿中等收入人口,预计10年之内,这一数字会翻番。这会进一步激活人们在教育、健康、信息、文化、旅游、养老等方面的消费潜力。此外,农民工市民化和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也会极大刺激消费能力。二是制造业仍将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正从劳动生产率、自动化和地区供应链网络上的投资中获益。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支持下,工业化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推进,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方兴未艾。三是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巨大增长潜力,依靠进一步放松管制,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可以得到有效释放。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制度上的优势,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些能够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使经济增长潜力变为现实。
文章强调,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规划思路,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行动指南。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小组第11次会议,把经济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强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且提出五大政策支柱和四项重点工作,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们战胜困难,适应、引领、把握新常态的重要保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前景将非常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成功转型的中国经济,也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