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针对近来频繁发生的华人科学家间谍冤案,赵美心等多名来自美国国会亚太议员党团的亚裔议员发出呼吁,美国政府应该调查在这些错误起诉过程中是否存在“种族定性”的歧视问题。
在此之前,“间谍”这个带有浓重的敌对色彩的词汇,在美国的官方话语中,多次与华人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指控总是站不住脚。在美科学家何其多,为何总是华人科学家“躺枪”?就此,多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及在美华人与记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站不住脚的指控
正如最近这些亚裔议员所反映的,在美华人科学家被指控为间谍不是个案。
今年5月,美国天普大学教授郗小星被指控向中国输送敏感超导技术。4个月后,美国司法部称弄错了核心证据而撤控。
在此之前,另一名华人科学家、美国国家气象局水文专家陈霞芬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去年10月,美国检方指控陈霞芬窃取政府机密数据并输送给中国,并在今年3月开庭前突然撤诉。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纽约时报》在9月披露,美国政府打算解雇陈霞芬,原因则和之前对她提起诉讼的理由有诸多重合。
结合类似的“郗小星案”,该报认为,“这些事件令一些人担心,无辜的华裔美国人正成为指控的目标”。
事实上,不只是在美华人科学家,就连访美的中国科学家也深受其害。同样在今年5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张浩应邀赴美参会时,竟甫一入境就遭到逮捕。仅3天后,美国司法部出具了长达32页的起诉书,指控包括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人窃取美国高科技商业机密以帮助“中国的大学以及受政府控制的企业”。
类似事件不断发生,很难让人相信这些只是偶然的案件。美国《科学》杂志在最新一期刊文称,仅在2014年就有5名在中国出生的科学家被指控窃取商业机密或有经济间谍之嫌,后又撤诉。“闻到了政治迫害的味道”,该文援引批评人士的观点,以此描述目前美国华人科学家人人自危的处境。
对中国的莫名警惕
一次次的起诉之后,是一次次撤诉。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赵美心表示,目前看来美国“有一种把美国华人科学家定性为中国间谍的习惯与模式,哪怕没有可信的证据支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可怕的习惯与模式?
“相比过去,近来美国华人科学家与中国国内在学术、商业等领域的交流有所增加。”在美国硅谷从事科技行业的华人沈赐恩告诉记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美国政府怀疑的借口,认为这些华人科学家可能将美国的核心技术或是核心机密带回中国。“但归根结底,这种无端的猜疑,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甚至是整个美国社会对华裔等少数族裔长期存在的偏见。”沈赐恩说。
在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加州民主党众议员刘云平也认为,“歧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是美国存在的诸多“盲点”之一。他对起诉后又撤销的“陈霞芬案”、“郗小星案”明确表态称,希望美国司法部进一步查明,是否存在一种美国华裔因种族出身而被逮捕和起诉的惯性模式。
事实上,愤愤不平的不只是刘云平,仅今年,就有数十位美国国会议员致信美国司法部长洛蕾塔·林奇,要求全面调查陈霞芬冤案。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间谍冤案集中发生在华人科学家身上。在一些专家看来,种族偏见还不是造成这些冤案全部的原因。
“如果是种族歧视,可能针对是整个亚裔或是黄种人,但现在美国政府将矛头指向的是华裔这个特定的族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认为,华人科学家间谍冤案频发,根源还在于美国对于不断崛起的中国的担心和恐惧。“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对美国形成了挑战,导致其疑神疑鬼,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警惕,这客观上反映的是美国的不自信,而这实际也和美国对华采取的防范政策是一致的。”
在一篇题为《如果间谍的主要标志是姓名拼写》的文章中,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讲师孙太一也指出,对于中国名字的歧视,源头是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猜忌,即美国认为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潜在地挑战其长久以来主导的国际秩序。
这种因为竞争优势缩小导致的不自信,让人不禁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初弥漫于美国社会的麦卡锡主义。“现在,尽管整体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这种情况可以类比。有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因为窃取了美国的技术。”袁征说。
华人群体应主动应对
“未来,这样的案件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鉴于对自身相对实力下降以及中国不断崛起的一种战略焦虑,美国政府这种杯弓蛇影的心态和行为还将继续。
《纽约时报》也在日前报道中称,打击黑客袭击和间谍活动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一项要务,他们对付此类威胁的基本策略是展开更强硬的调查和起诉活动。
在袁征看来,要杜绝间谍冤案发生,除非华人科学家避免接触美国敏感的高科技研发领域。但事实上,即使这样,华人科学家依然无法左右自己是否被怀疑,因为“这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思维定式”。
趋势令人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美华人只能“坐以待毙”。
“在美华人应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告诉记者,相比犹太人等其他在美少数族裔,华人群体目前还存在不够团结、参政不太积极等问题,容易沦为中美关系发生摩擦时的牺牲品。因此,在华人科学家自身更为谨慎地处理科研工作的同时,在美华人更需要凝聚力量,积极参政,主动发声,表达华人群体对这一问题的关切。
而这次以华裔为主的亚裔议员站出来集体发声,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赵美心透露,就在召开发布会的前一天,美国国会亚太裔议员党团已给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商务部写信,要求处理解雇陈霞芬的问题。
“在美华人还可以联合当地其他少数族裔,在美国国内营造舆论,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令其适可而止。”袁征说。
王义桅则认为,除了在美华人的努力之外,中美两国之间加强推进网络安全等相关领域的谈判,也将有利于这一情况的改善。
链接
历年华人科学家被指间谍案
● 1998年,著名华裔核武器科学家李文和,因被怀疑“向中国泄露核机密”而接受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因其曾在10年前聘用一名中国籍留学生、在中国参加学术会议期间被中国科学家登门拜访等原因,李文和被认定间谍身份并冠以59项罪名。2000年8月,由于指控不实,联邦法庭宣判当庭释放李文和。
● 2013年初,美国联邦调查局指控华裔科学家赵军,为浙江大学窃取威斯康辛州医学院癌症研究化合物成果,用以牟取不当利益,结果以“查无实证”而宣告无罪并撤诉。
● 2013年3月,前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华裔科学家姜波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盛顿国际机场逮捕,被控“试图将NASA敏感信息装入笔记本电脑带入中国”,意指其涉嫌“间谍行为”。终以“查无实证”而宣告无罪。
● 2014年10月,美国国家气象局水文专家陈霞芬,被美国司法部指控涉嫌窃取机密数据并输送给中国。今年3月,在盘查了陈霞芬所谓的可疑电子邮件并对其进行长时间审问后,美国司法部认定之前的指控并不成立,司法部决定撤销全部诉讼。
● 2015年5月21日,知名华裔超导专家郗小星,被控向中国提供美国“秘密的超导技术”。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后发现,郗小星与中方进行的是正常学术合作,并未涉密。9月11日,在审判日期已确定的情况下,联邦律师办公室又突然宣布撤销对郗小星的指控。
原标题:在美华人科学家冤案会减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