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发现商业遗址 推测有商铺七万家
2015-11-19 09:07:00
 

  “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这是史书中对唐长安城东市繁荣景象的记载。昨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唐长安东市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50件唐代珍贵文物和一批重要的商业遗迹。

  仅500平方米探方 就出土文物450件

  据史书记载,唐长安城东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外的东南方位,四周的具体范围是:东线在西安交大西侧,南线在友谊东路,西线在安西街东侧,北线在咸宁西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副主任龚国强说:“此次发掘的位置在兴庆宫西南角以南约300米的地方,根据位置、以往考古调查资料、文献记载并结合本次出土遗迹现象和遗物等综合分析,发掘位置应在东市遗址的中部偏东处。”

  此次发掘可谓收获颇丰,500平方米的探方中累计出土砖瓦、陶器、三彩器、玉器、骨器、铜器、玻璃器、宝石戒面、开元通宝以及写有“□家酒店”字样的瓷壶底片等唐代遗物450件。龚国强说:“能出这么多东西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将遗物采集回实验室后整理发现这些唐代遗物基本都是反映市场遗址特性的物品,不仅与西市遗址出土的遗物非常类似,也与文献记载东市情况相符。”

  文献中记载东市内不仅有笔行、酒肆、铁行、肉行、雕版印刷行等还有赁驴人、买胡琴者、杂戏、琵琶名手、货锦绣财帛者……龚国强说此次出土的写有“□家酒店”字样的瓷壶底片正好印证了史书记载东市内有酒肆的说法。

  另外在出土的器物中,还有一块虹化玻璃残片,这是一种表面有镀膜的玻璃,龚国强请考古界的玻璃器专家看过这块残片后,专家推断这并非唐代我国制造的玻璃,应该是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外国玻璃器皿残片。因此专家推断虽然唐代胡商多集中在西市,但东市也有对外贸易。

  当年的长安是座丰水城市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的现场负责人李春林介绍,现场众多遗迹的出土已能清楚判定东市的布局当初确实是九宫格局,有两纵两横4条主干道,且商户多是前店后坊结构。

  专家在现场发掘的过程中共发现了3条唐代道路遗迹、3条水沟遗迹、店肆后作坊遗迹1片、水井4口、窖井2口、渗井11口、灰坑12个、活土坑3处以及卧泥池、陶瓮坑各1处。

  李春林说,3条唐代道路均为南北走向,三者大致平行,3条水沟则在三条道路旁边。在一处水沟边上,还发现了一排三个间隔的小柱孔,推测应为沟上架设简易木桥的遗迹。而水沟内的填土底部大多为浅灰色的细淤土,由此推测当初水沟里的水应该是比较清澈的。

  在发现的3口水井处,记者看到有2口都用砖砌过,井深均在3米左右,且井底也有平铺砖块。龚国强说:“水井这么浅,足可见当年东市范围的地下水位是比较高的,当年的长安应该是一座丰水城市。”

  为了寻找店肆的建筑遗址,搞清店肆与排水沟的关系,考古专家在一条唐代道路的东侧发现了密集分布的水井、窖井、渗井、灰坑和卧泥池等遗迹,并出土砺石、石臼、骨器残料、玉石废料、陶器残件等,专家推断此处为临近道路的店肆后坊遗迹。龚国强说:“结合出土的遗物判断,更确切地说这片遗迹应是唐代东市内一处店肆后院的玉器和骨器加工地点。”

  而专家根据道路两侧的水沟所处位置、宽度、车辙等遗迹分析,目前已发现的道路应为当时东市内的曲巷道路,为运料、出货、内部交通所设,而水沟则是东市内配置的引排水设施。

  这些遗迹的出土,均凸显了东市作为贸易、加工、服务场所的特点。

  推测东市曾有商铺73000多家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东西两市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商业区,无论在对外商贸,还是满足城中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市是长安城中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之一。这里店铺毗连,商贾云集,工商业十分繁荣发达。市内生产和出售同类货物的店铺,分别集中排列在同一区域,叫做行。堆放商货的客栈,叫做邸,邸既为商人存放货物,又替他们代办大宗的批发交易。东市的工商业不仅分门别类,更多达二百二十行,而且各行业的经营,都有相当的规模。

  龚国强说:“据《太平广记》载,‘唐开元中,……于东市一小曲内,有临路店数间。’而我们此次考古发掘区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都与东市内井字形正街外的曲巷特征相吻合,因此这次发掘的位置应该就是东市内的一处曲巷。”

  仅一处曲巷遗迹和遗物的出土量就如此之多,那东市当年的恢宏和热闹景象究竟有多壮观?龚国强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总烧尽。’仅西十二行就烧毁了4000多间商铺,综合历次的发掘调查情况,和此次的最新成果,因此推测整个东市商铺数量可能多达73000多家。”

  这种判断直接反映出直到唐代中期,东市之内仍然店铺鳞比,财货丰积,商业继续保持着一定的盛况,足见昔日东市的规模和商贸繁荣的景象。龚国强说:“东市遗址如果还能进一步发掘,考古工作者或许还能从中找出更多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

  东市常驻“物价部门”专门平抑物价

  根据史料记载,东市内当时除了店铺外,最中间的地方还设有管理机构和中央派驻机构。

  唐代律法严明,中央为了管控市场秩序,不仅在东市内设立了市署这样的管理机构,还设置了常平仓、平准署这样隶属于中央的派驻机构。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说,唐代实行坊市制度,唐中期前政府不允许在市以外的地方开办商店和作坊,因此东市和西市是唐代比较集中的商业区。唐律严明,政府为了保证市场秩序和买卖公平,在东西两市均设有常平仓和平准署。

  “平准署是物价机构,国家通过它掌握市场上关于民生类商品的价格杠杆,通过政府买卖不断调节着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关系,推动着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其他国家机构不能代替的作用。”杜文玉说。

  而常平仓的功能较平准署则更加具体。杜文玉说:“常平仓是国家用以调节粮价的粮库。政府在市场以雄厚的粮食、食盐储备作为后盾,随时用以平准粮价,从而进一步稳定市场物价,打击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

  东市顾客多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

  东西两市分占长安城两端,市场的经营经营种类是否相同呢?龚国强说:“根据史书记载唐代‘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诸州、藩镇的驻京机构州邸或进奏院分布于东市附近,国子监和赶考的各地考生们也都在附近活动。因此,东市的客源较西市相比,达官显贵应该更多。”

  有记载称“当时东市由于靠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周围多达官显贵住宅,故市中等奢侈品很多,这是它在商业上不同于西市的特点。”对此杜文玉的看法是:“唐朝时因为权贵多住在城东,因此东边的地价和房价确实均高于城西,但东市是奢侈品交易中心的说法并没有确切依据,不过有高等级商品在这里出售是有可能的。”

  杜文玉说:“有可靠资料记载白居易当年就住在城东,至今还深深影响韩国的汉学家崔致远也住在城东;而作为皇家座上客的李白很有可能也住在城东,因此城东当年不仅是达官显贵的聚集地,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故而东市有高等级货物出售的说法也有存在的可能。”

  东西两市搭建唐长安城商业格局

  当年的唐长安城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根据前代都城将工商业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区的制度,唐长安城在外郭中的东西两侧设置了两市。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说:“东市与西市一样,都是唐长安城的商业区,二者从功能定位上来说别无二致。

  东市和西市各在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各处在皇城外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占地面积大致相等。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西部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