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栅栏廊房二条升级改造,正阳书局昨天正式摘牌停业。这处只有十余平方米的小屋里曾常年出售各种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旧书籍、地图和老物件,开业六年来吸引了不少喜欢京味文化的人。老板崔勇表示,改造后他争取还回到大栅栏办书局。
老主顾拍照留念
昨日下午,大栅栏廊房二条76号院正阳书局门前人头攒动,店门外还挂着两道书局经营项目介绍的幌子,大门上张贴着一张有些泛白但又醒目的“2005年宣武区行政规划地图”。书局里书架上的旧书和老物件都被腾空,曾经堆满老物件让人无处下脚的小屋如今空空荡荡。崔勇搓着手坐在屋内自制的小板凳上和赶来看书局最后一眼的老主顾们唠着家常,书局内外时不时有闻讯赶来的读者扛着相机一阵猛拍。
崔勇称,书局里大部分旧书都是有关原宣武区的历史,“门口的那张地图海报,就是我们按《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那本书做出来的。以前从地摊淘书,看见写宣武历史的,就成摞地买,放店里如果卖到只剩一两本,我就留着当文献不再出售了。”崔勇介绍说,店里最珍贵的宝贝是一部清康熙二十七年刊印的《日下旧闻》,“这是第一部记述北京历史的著作,在博物馆都难找到。”还有由马芷痒先生著,张恨水先生审定的于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游指南》一书,“堪称当年老北京城的百科全书,哪家饭馆的招牌菜都是什么、去哪儿玩怎么坐车、景点几点开门关门等都介绍得一清二楚。”崔勇估算了一下,光从清代经民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历史书籍他就收藏了上万本,“这些都是研究北京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很少卖,我从没指望靠卖书能赚多少钱,就想让更多人了解老宣武的文化,了解北京文化。”
80后掌柜淘书乐
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曾经堆满了近10万册有关于北京历史的书籍和许多老北京老物件。这都是崔勇多年淘换来的“宝贝”。崔勇笑着说,自己从辞职到满京城转悠着淘换旧书、老物件,一路走来几乎“散尽家财”,但一直乐在其中。“我觉得都是值得的,这些老灰砖旧门框,都是大栅栏这片拆迁时我去工地转悠,从废墟里扒拉出来的,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不能丢。”崔勇得意道,此前书局里放着一块早年间廊房二条的木牌,“还有我家院子的门牌号,包括南池子‘瑞成坊’的油盐罐,都是拆迁时收回来的。”崔勇激动地说,自己为了淘换这些东西,不知道跟工地里磨破了多少嘴皮子,“有些东西没了就没了,我想尽力留住一些老北京的味道”。
去年4月,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将西四万松老人塔的院子以免租金的方式给正阳书局使用,这也是崔勇开的唯一分店。“现在大部分藏书都转移到西四存放,这里摆过的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命根子。”
暂停营业后会有期
书局最后这段时间,来自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小伙子巴图一直在帮忙打下手,巴图说自己在中国留学,不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会泡在书局里,“老师介绍我来这里打工,说要想了解北京历史,来这儿就对了”。崔勇在一旁笑出了声:“他老师也是这里的老主顾,喜欢研究古建筑,正好我这儿旧资料多,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办书店这6年最让崔勇自豪的事儿,就是认识了不少同样对北京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有老主顾听说咱们这儿要暂停营业,店里的藏书没地儿放,特意把自家附近胡同里的一间厢房腾出来,给我当库房用。”崔勇看了眼放在角落里的牌匾,“附近的商户都开始陆续腾退了,过不久门口这条路就要重新铺设管线,对房屋修缮加固,毕竟挖土动工会对廊房二条这排平房造成影响,改造至少持续到2018年。等到升级改造完可能会腾出一块地方让书店搬回来,但不确定是不是还是76号了。我打算先在附近租一处门店继续营业,等大栅栏升级改造完再搬回来,没有告别,因为还会再见。”
记者 陈佳兴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