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蒙古永久中立:美日在中俄间插楔子企图恐难实现
2015-11-18 14:42:00
 

  蒙古“永久中立”不是坏事

  一向低调的蒙古国近来屡屡登上国际新闻的头条。9月,乌兰巴托提出建立“永久中立国”的设想,并在联合国大会上高调宣布;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蒙古;11月9日,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华。这一连串动作,让中国人将更多目光转向这个堪称“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北方邻居。

  中国与蒙古有着很深的历史和民族渊源。中国作为蒙古仅有的两个邻国之一,对其国家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对其经济更是至关重要。中国连续多年都是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吸纳了蒙古80%的出口,提供了30%的进口,中国市场对“矿业立国”的蒙古更是无可取代。而今,中国的“丝绸之路”同蒙古的“草原之路”战略有望对接,中俄蒙三国经济走廊更是被寄予厚望……这些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希望蒙古能够“亲华”。

  但事实远比想象的复杂。冷战后的蒙古一面在中俄之间维持平衡,一面大力推动“第三邻国”战略,试图借助西方的力量平衡中俄巨大的影响力。美国和日本对争取蒙古颇为上心,美国大打“自由和民主牌”,把蒙古拉入“民主国家”阵营,大赞它是“亚洲民主的样板”;日本则大打“环保和民生牌”,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蒙古提供最多援助的国家,还成为“在蒙古最受欢迎的国家之一”;俄罗斯也没闲着,它控制着蒙古几乎所有的进口能源、粮食和铁路,进而左右着后者的政治和外交。

  蒙古对与西方进行军事合作较为积极,蒙军同美军的联合军演不断,还是亚洲唯一主动要求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国家,甚至有蒙古人视欧美和日韩为其军事盟国。不得不提的是西方对蒙古的思想文化传播。当代蒙古青年到欧美留学的比例高得惊人,乌兰巴托大学是韩国全资兴建的,一些韩国人宣扬他们和蒙古人同宗同源。这些因素,再结合蒙古政治转型的蹉跌、贫富分化的加剧、复杂的历史恩怨和民族心理纠葛,以及本就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等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蒙古极端组织侮辱和攻击中国人的事件了。

  处理好中蒙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搞清,由于蒙古独特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历史原因,它不可能始终是对周边大国“一边倒”的国家,而是更倾向于做大国之间的“平衡者”。蒙古长期以来对上海合作组织若即若离的态度,便是证明。当然,对这样一个处在中俄这两个巨人之间、人口仅300万的内陆国家来说,采取多元化的外交战略是其维护自身安全的合理选择,中俄对此表示理解。11月11日发表的《中蒙联合声明》就明确表示“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可见中国已经接受邻居做出这样的选择。

  可以说,蒙古追求“永久中立”,对中国也有好处。一方面,这避免了中俄两国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对关系日益友好的中俄来说无疑是种利好;另一方面,一个追求中立的蒙古,势必要控制同北约和美国的军事接触的强度,域内外大国利用蒙古进行政治交易的可能性会降低,美国与日本在中俄之间插入“楔子”的企图恐怕难以实现。蒙古政府明白自身不能与中俄对抗,外界诱惑再大也不行,所以,它做出了相对现实的选择。

  中国和蒙古也许不曾、也不会是“同志加兄弟”式的友邦,中国对蒙古打“经济牌”也许作用有限,但通过将地缘政治的现实与高明的实力外交结合,仍有希望使蒙古成为和睦的战略伙伴。民众对中国态度友好的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袁野)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青年参考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