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争琅琊阁不如多拍《琅琊榜》
2015-11-18 09:15:00
 

  封寿炎

  9月中下旬开播的电视剧《琅琊榜》,目前热度不减,甚至愈发火爆。最新的战火已经烧到对于剧中地名的争夺上面。安徽滁州、江苏南京、山东沿海等地纷纷宣称,“琅琊阁”、“琅琊山”的原型就在他们当地。安徽滁州已经率先把琅琊山上面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在电视剧里,“琅琊阁”以发布“琅琊榜”闻名,给江湖上的英雄豪杰排排座位。不知道现实中的安徽滁州“琅琊阁”,会不会考虑开发发布现实版的“琅琊榜”?

  《琅琊榜》从原著、编剧、导演、演员表演等方面,甚至摄影等技术标准去衡量,都堪称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一座高峰,也让相关各方备尝甜头。出品公司市值短短两周暴涨13亿元,各电视和网络播出平台均获高收视率,主要演员更是名利双收——多年浮沉的胡歌、王凯迅速跻身当红小生行列,人气炙手可热。趁热打铁的《琅琊榜2》也开始筹备,计划明年开拍、后年开播。

  《琅琊榜》虽说架空历史,但并非完全跳脱。将剧中情节与魏晋南北朝历史对照印证,成为剧迷的一大乐事。它的外景地雁荡山已经借机火了一把,接下来争夺似有若无的“琅琊阁”、“琅琊山”,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要当地言之成理,粉丝愿意掏钱买单去一慰情怀,舆论似乎也该乐观其成,不该妄加指责。

  电视剧《琅琊榜》和安徽滁州的“琅琊阁”,前者原创,后者山寨甚至涉嫌跟风炒作,想想也挺有意思。随着文化娱乐市场不断扩大,文化艺术工作者也日益多元分化。有些人就是靠炒作起家,靠炒作发展的。一些演员红得发紫,也演过很多影视作品,但要让观众说说他们的代表作,可能一部都说不上来。也许他们本来也没想过要观众记住作品,作品只是搭个舞台,提供个话题,以便他们没完没了地恶炒自己。有些演员很少有作品,主要靠各种电影节、电视节上面蹭红毯、拗造型,混个脸熟也能过得风生水起。一些演员干脆就自我策划各种话题,恋、婚、孕、出轨,像长篇电视剧那样一季季连播,播着播着就跻身一线了。

  在这种普遍浮躁的文艺生态里,也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坚守思想和艺术追求,埋头苦干、默默耕耘,以创作精品为目标,奉献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琅琊榜》的原著小说在网络上广受追捧,改编电视剧也在小圈子里广受关注,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观众而言,主创团队并没有刻意炒作,甚至没有大规模地市场宣传。观众第一次接触的时候,甚至很可能以为这又是一部奇幻色彩的狗血神剧。然而剧集播出之后,借助口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迅速爆红,“苏兄党”遍布网络世界。

  舆论常常指责观众浮躁逐丑,也许有些冤枉了。不可否认,有些观众确实以愚为乐、低俗逐丑,但那绝对不是观众状况的全貌。在资讯发达快捷、传播渠道畅通无阻的互联网时代,一部艺术过硬、质量上乘的作品,要错过市场成为遗珠之憾,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几年的影视市场,已经有很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一些没有大牌明星加盟,没有巨额预算,没有炒作,甚至极少宣传的作品,依靠实力说话,最终成为票房和收视黑马。从黄渤的小人物系列电影到徐峥的“囧途”系列,从《士兵突击》到《琅琊榜》,他们所体现的专业精神、敬业态度和质量意识,应该成为影视市场,乃至整个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琅琊榜》最值得学习、复制、推广的,应该是主创团队的精品意识和精品态度,是不事炒作营销、踏踏实实打造一部良心剧的精神,而不是在人家爆红之后,就跟风炒作、山寨模仿、搭车营销,借着人家的东风,自己也捞上一票。前者会让文化艺术的道路越走越宽,后者则可能使文艺工作日益丧失原创能力。那些粗制滥造的狗血神剧,最终伤害的是整个文艺生态,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窄。

  借助历史地理专业知识去考证文艺形象的原型,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无可厚非,甚至是对于文艺作品的丰富完善。但我们还是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理想追求,与其挤破脑袋去争夺“琅琊阁”、“琅琊山”的原型,甚至将来还可能争夺梅长苏、靖王的故里,那还不如把这力气拿来创作创新,多奉献一点像《琅琊榜》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