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统计局官员调研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攻克四大难关
2015-11-17 07:29:00
 

  【热点观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攻克四大难关

  ——对50多家苏南制造企业调研的感受与思考

  许金晶

  最近,公开亮相的C919大飞机让“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再次热起来。这两大重大概念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

  然而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国内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从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向的转型,尚需攻克四大难关。

  首先是资本限制。资金是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要转型升级,要技术改造,最后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对于制造业中的领军企业来说,流动资金一般比较宽裕,银行也乐于提供贷款。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实现正常生产经营的融资都很困难,更别提转型升级。

  例如“机器换人”的自动化生产革新,笔者今年以来调研的50多家苏南制造业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计划实施,但这一计划的最低投资也要在1000万元以上,类似昆山某汽车配套设备企业和某IT企业这样的企业,每年的技术改造费用都在1亿元以上,这样的支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资金压力。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震荡和原材料价格的极大波动,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更加突显,从而制约了企业投入足够多的资金用于转型升级。

  其次是高端人才的匮乏。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要素。国内制造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县、镇甚至村级单位,这些地区的文化、医疗、教育等城市软环境相对不足;即便对于笔者调研的苏南的核心区域——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来说,它们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吸引力方面,也仍然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笔者调研的大多数企业都反映,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和技术骨干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的缺口,招募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并且容易流失。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同样制约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

  再次,产品和技术创新有比较高的风险。如果新产品开发失败,前期投入的成本便难以收回,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对此将难以承受;即使开发出新产品,可能也会面临前期推广难的问题,新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产品滞销也是一种风险。而由于当前市场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到位,企业花巨大精力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容易被同行业其他企业用较低成本模仿,甚至在被模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创新,品质超越被模仿产品。

  笔者调研的苏州某炭黑企业就表示,正是对于创新风险方面的顾虑,企业只能从现有的8条生产线中,腾出1~2条用于生产高端炭黑,而不可能贸然全部实行产品更新换代。

  最后,各级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上有偏差。国家的产业政策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权衡和考量,而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本地的发展,各级政府产业的政策方向不尽相同。而部分产业政策缺乏延续性,令企业无所适从。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相对于中小企业,大企业尤其是政府的重点企业更会受到政策的照顾。同时,在运营风险警示、投资方向引导等方面,企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更有力的协调与支持。

  国内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跟政府工作的不到位和相关政策偏差有直接关系。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和强化风险管控等方面,各级政府仍然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