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固有的美术观念和教育形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互联网上出现的美术新形式仍旧无法得到很好的理解与诠释。学院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与大数据时代美术的平民化之间正在形成极大的张力,作为传统艺术教育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15日晚间,由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华东师大拉开序幕,将回应这一美术新时代的挑战与危机,为全球华人美术教育学者、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艺术界人士提供大数据时代这一新的视角与背景下国际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对话与探究平台。
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的华东师大美术学系主任韦天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大会主要以国际视野来探讨两大块主题。其一是探讨大数据现象对于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包括大数据引发新的沟通方式、认知方式、传播方式;其二是探讨受工具理性的巨大影响,对于美术教育的长期忽视所造成的审美人格的缺失。
据悉,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在世界美术教育界享有盛誉。本届大会是“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首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正式接轨的大会,标志着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发展的新起点。
大会以“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为主题,来自欧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美术教育专家与学者参加这次盛会。会议通过嘉宾主题演讲、专题发表、青年学者论坛、自由研讨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视野和角度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全球以创意为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晚,在风景秀丽的丽娃河畔,凸显大数据时代创意特征的开幕式拉开本届大会的序幕。韦天瑜表示,开幕式运用新媒体艺术,让与会嘉宾耳目一新;强烈的“创意美术”特征使大会整体的表述显得更形象,也更切合会议主旨,这位学者认为,新媒体视觉艺术的呈现更加到位地体现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这一主题。大数据时代主要就是图像时代、视听时代,所以用“新美术”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恰到好处可视化地体现了大数据主题。”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主席德瑞莎·艾卡(TeresaEca),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主席任友群,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代主席陈怡倩,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执行主席韦天瑜等出席了开幕式。
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教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一方面期望通过与海内外美术教育学者、教师代表的对话,就当代美术教育的目标、理念、模式、效果等进行深入交流,以“请进来”的形式为华东师大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展示华东师大美术教育近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而为世界美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这次大会在会议安排上,突破了以往以嘉宾主题演讲为主的形式,精心安排了嘉宾主题演讲2场、专题发表6场、青年学者论坛2场以及自由研讨,旨在让全体与会者积极参与研讨。同时,很多来自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也成为座上宾,推动了高等学府的美术研究者与基础教育界的美术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蔡元培曾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来滋养人的心灵与精神。华东师大美术学系教授王远在采访中说,民众的美育素养关键在教育,如果教育把美育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培养出更多能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才,或许再过一百年,美育作为一种“信念”就不再是一个需要去讨论的问题。
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秘书长、华东师大美术学系教授钱初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今,以美育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钱初熹认为,自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以来的10多年间,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美术课程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深受中小学生喜爱,以美育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早已走出了象牙塔,并向社会化、大众化的审美教育转型。
高等学府的美术教育如何与大数据时代顺利接轨?王远教授指出,美术、美术教育与当今大数据时代关系密切,相当多的学美术的学生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甚至许多学生在创作中常常会利用多媒体来创作。华东师大美术学系承办以“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为主题的这届大会,目的也是希望融传统于当代,构建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形式。
据悉,来自中国大陆52所高等院校、港澳台地区6所大学、国外8所大学的院长、学者、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全国18个省市的教研员、百余所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4座美术馆教育部门负责人等共250余位嘉宾将围绕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与文化理解研究、创意美术课程与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的新空间等议题,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