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特战尖刀班长脸被枪管扯下皮 流血冲锋“斩首”
2015-11-15 09:51:00
 

陆军第40集团军营区的英雄雕像。作者提供

  英雄,不仅是折射一个时代风云的文化标记,更是历经沧桑洗礼的精神丰碑,在穿越时空的记忆中,始终焕发出崇高的耀眼光芒。

  在各个历史时期,陆军第40集团军先后涌现出张思德、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因子注入军营文化血脉,滋养培育英雄沃土,营造崇尚英雄氛围,教育引导部队官兵追慕英雄、学习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他们的理念和举措,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个普通的身躯,巍峨成一座山;一个英勇的士兵,耸立成一座碑,如史诗般铭记在代代传人的记忆里。

  “他是优秀战士,他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他就是令我们无比自豪的董存瑞……”新训营中,第40集团军某炮兵旅首批新战士一起聆听英雄的故事,在与英雄无声交流、铿锵对话之中,追求崇高,净化心灵,砥砺精神,获取力量。

  “不仅是有著名英雄人物的单位,所有部队都坚持把革命英雄主义作为教育官兵成长的必修课。”集团军政委徐贵福告诉记者,“官兵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听英雄故事,读的第一本书是《英雄故事集》,提的第一条要求是牢记英雄精神,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参观英雄事迹展,组织的第一次宣誓是争做英雄传人……久久为功,用英雄文化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英雄雕像·英雄墙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战斗集体,张思德、董存瑞、雷锋等无数个英雄,如璀璨星辰般闪耀。

  在集团军各个旅团营区,成百个灯箱展示的是清一色英雄模范人物,或是讲述坚定不移的信仰,或是描绘慷慨赴死的决心,或是展现生死离别的亲情,都像油画中的静物令人端详不尽,英雄的形象亮在主干道,也亮在官兵心里。

  在数十个文化广场里,累计210座战斗英雄塑像栩栩如生,3万多米的文化长廊内辟出英雄林、英雄园、英烈墙,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将士们崇尚英雄的激情。

  在通往英雄人物生前所在单位的大道两侧,立起“张思德从这里走向非凡”“董存瑞从这里走向崇高”“雷锋从这里走向世界”等硕大标语牌,震撼的是心灵,激起的是动力!

  在红军连队的门前,耸立着独具特色的英雄碑石,有的突出“信仰”追求,有的突出“忠诚”主题,有的突出“勇武”品格,那些礼赞英雄的颂歌石刻更是震撼人心。

  一石一画彰显铁血豪情,一草一木诉说英雄气脉。穿行于集团军座座营区,仿佛走进一座“英雄文化博物馆”,血脉光荣、特色鲜明,或是鲜活历史,或是精神高地,或是目标引领……

  入伍7年的某炮兵旅三营九连中士孙明起,是部队英雄文化建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董存瑞塑像旁,不仅竖起74个英雄灯箱和14个英雄橱窗,还修建了新颖时尚的“英雄墙”“英雄屏”“英雄路”。让他无法忘记的是,还有集声、光、电等数十种现代技术于一体的董存瑞纪念馆落成开馆,吸引着他与众多官兵时常前往参观学习、合影留念。

  随处可见的英雄文化,激励着孙明起接连攻克20多道军事训练难关,被树为训练标兵;引导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写下2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赞颂英雄·唱英雄

  长啸震动山冈,利爪裂人胆魄。盛夏时节,集团军建制班大比武大幕开启。随班征战的某摩步旅大学生士兵黄建峰上场那天,突然而至的感冒,让他高烧不退。他咬牙坚持完成4个课目的比试,并以领先第二名32秒的成绩夺得武装越野冠军。

  戴着英雄花的黄建峰,被请进旅“红军血脉”电视台直播间,作为“身边的英雄”栏目嘉宾,与战友谈使命话责任。他的先进事迹,还被业余文化骨干拍成微电影放到集团军政工网上,点击量超过2万人次。

  从长征路上的红军剧社,到战火硝烟中的文艺轻骑兵,集团军部队始终将“英雄DNA”融入文化活动,虽然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培育英雄文化的理念始终如一。

  遍及各个旅团的军营广播电视台,自觉肩负起讴歌英雄、礼赞英雄的时代责任。5年来,他们编播2700多个英雄故事,唤醒蕴藏在官兵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源源不断地孕育、滋养英雄情怀与英雄主义。

  周末影院,每年安排播放30多部英雄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各个时代的英雄越发光彩照人;根据征战历史编唱的300余首“连歌”“营歌”“团歌”“旅歌”,响遏行云,激发着学习英雄的冲天豪情。

  英雄文化向课堂、网络、社会和活动等逐步拓展,《战斗英雄故事汇编》《最有价值的人生》《英雄精神万岁》系列教材渐次推出,“英雄精神培育”专题讲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130名战斗英雄、时代英模让官兵零距离地感受英烈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直达班排的政工网上,“强军论坛”“红色博客”等栏目,风生水起,激情飞扬,成为官兵“煮酒论英雄”的重要平台。

  他们连续举办6届的“暴风雨杯”业余DV短片创作比赛,每年收到千余部作品,都以爱党爱国、履职尽责的“忠诚精神”,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勇敢精神”,精武成才、百炼成钢的“尚武精神”和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英雄文化的内涵,日益成为培育英雄精神的实践平台。

  英雄奖章·英名录

  与洪水决战决胜的殊死搏斗甫一结束,某摩步旅旅长张国忠和政委毕可弟将首批32枚金光闪闪的“张思德奖章”,逐个戴在抗洪勇士的胸前。5年过去,张思德奖章已颁出358枚,英雄传人的谆谆教诲牢记在胸,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英雄精神不断发扬,日益成为官兵自觉生发的崇高追求。

  走进特战营的勾喜峰,第一次参加攀爬高楼训练,就因为手上磨出血泡而“泡”了一天病号,像霜打的茄子接二连三地找理由逃避训练。可是,当他看到一枚枚“张思德奖章”戴在与自己同年入伍的战友胸前时,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在营、连领导耐心细致的引导激励下,他决心成为一名“困难面前作风不软、生死关头骨头不软”的尖兵。

  追寻英雄之路,尽管艰辛坎坷,但一心向着目标勇往直前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两年后,身上落下11块伤疤的勾喜峰,不仅光荣地戴上“张思德奖章”,还当上尖刀班班长。

  当一种追寻植入了骨髓,渴望也就变成了习惯。在冬季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他带领尖兵班在“敌人”眼皮底下一动不动地潜伏3个多小时,最后枪与脸竟冻在了一起。冲锋发起时,脸被枪管扯下一块皮,鲜血直流,可他仍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一举端下“敌”指挥所……

  “用英雄文化塑造品格,在千锤百炼中读懂英雄的真正内涵。”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许凤元介绍说,各个部队汲取驻地丰厚的英雄文化,建立起以辽沈战役主战场为主的“辽沈大课堂”、边塞军旅文化为主的“塞北文化圈”等15个英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邀请辽沈战役老战士为新战士、新毕业排长授衔,开展“英雄杯”系列体育比赛和撰写“英名录”活动,营造出一种人人可当英雄、人人争当英雄的浓厚氛围。

  日常生活的养成和英雄品格的塑造,把英雄精神转化成广大官兵爱国奉献的坚定信念、勤学苦练的精神动力。不久前,这个集团军所属两个旅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官兵们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精神,连贯完成了远程投送、战场机动、实兵对抗、实弹综合检验4个阶段演习任务,在检验评估中创造出了佳绩。

  林少聪 本报特约记者 姜玉坤 杜善国

  题图制作:方 汉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军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