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对价格不甚敏感的消费者每年在11月初会抓紧时间进行一次网络抢购,原因是“双11”一开始快递体验简直糟糕到了极点。2009年起,由当时还叫淘宝商城的天猫开始在11月11日举办促销活动,其出发点只是想做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让大家能够记住淘宝商城。但此后愈演愈烈,“双11”成了包括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共有的“狂欢节”。
热烈的“双11”带来的是巨大的消费潜能的激发:2009年“双11”天猫的销售是0.5亿元,2015年则达到了912.17亿元。
7年时间,在电商的数据不断刷新纪录的同时,线下体验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有人戏称,“双11”只有一天,“双11”之后可能天天都是“3·15”。每年“双11”过后,都会涌现出一批维权案例,从物流到商品质量,维权范围可谓是全产业链覆盖。
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能仅靠电商自觉,从之前曝出的京东有联络员进驻工商局自行处理投诉一事看,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电商并不能自觉地形成和维护行业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也在每年的维权工作中探索电商维权的各种方法。
让消费者难以忍耐的不光是商品的物流和质量,还有“双11”之前各大电商的低俗广告战。今年11月不到,苏宁易购就表示要展开“平京战役”并且公开投放“没节操”的广告口号,京东则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口号上挤兑苏宁是小猫咪,双方都开着印着各自LOGO的送货车上对方地盘示威集结过。1号店则在时代广场十分和平地打出了广告:11·11属于全人类……
口水战的背后,暴露出的却是混乱的市场竞争和无序的市场逻辑——我们的商业环境尚未进化到可以文明竞争的高度。
马云在纽交所上市之前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客观地表示,“中国商业环境太差,只要阿里把支付做好一点,信用做好一点,就很可能充当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角色。”
在今年的11月11日,马云又一次表示,双11不能变成一个恶性竞争的平台。“我们反对那些恶意的竞争,纯粹拼的是价格,没有创造价值的东西。”他认为“双11”也好,互联网也好,电子商务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新商业文明。
尽管苏宁是在阿里这个“有钱人”撑腰后有了向京东+腾讯宣战的底气,但不可否认马云抢先找到了这场电商之战的道德制高点。
马云所指的商业环境包括了很多内容,从支付体系到物流环境、信用建设,甚至到商业文明的普及。
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双11”能解决掉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双11”越热烈,就越容易覆盖那些天文数字背后的问题。诚然,“双11”能够拉动内需,鼓励国民消费,但说到如何为民众提供保障,提供优质商业环境,就不能依靠电商回答问题了。说到底,“双11”买不到的优质商业环境。
当然,从往年“双11”之后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发达国家的成熟商业环境,可能还真是差着好几十个阿里巴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