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零点钟声刚刚响起,北京市的孙女士就开始在天猫购物上寻找自己的“猎物”。不到10分钟,购物车已经塞得满满当当,金额直超预算。可当她准备付款时,却发现部分商品被告知已经失效,原因是这些产品已被抢购一空了。
对于北京市的刘女士来说,困扰她的则是网银支付速度问题,一直折腾到11日凌晨3点,她收到第一个网银支付的短信通知,确认买上之后,才安心去睡觉。不过令她惊喜的是,当天上午已经有快递送到家了。
“双11”这天,全国有许多消费者和孙女士、刘女士一样,从零点开始就进入网上“血拼”状态,只因这一天,已经成为全民网购的盛大节日。从2009年淘宝商城“光棍节”促销,到如今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入的购物狂欢,“双11”已逐渐成为商家间的一场激战:阿里巴巴启动2015年“双11”全球狂欢节、京东和腾讯推出11月11天“京腾计划”、苏宁更是打响“平京战役”……
从网友反馈来看,一方面众多消费者投身到这场网购狂欢之中;另一方面,网友也是吐槽不断,尤其对于频遭吐槽的虚假折扣、以次充好、退货遭拒等问题,依然等待破解。
“双11”呈现七大特征
去年,天猫“双11”交易额达到571.1亿元,刷新了单一电商平台单天交易的世界纪录。今年,1分12秒,突破10亿元!12分28秒,突破 100亿元!1小时13分59秒,突破300亿元!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突破800亿……“双11”的巨大消费能力一览无余。
在全民狂欢的背后,购物中的种种问题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对象。北京市的牛女士本来想抢购一款咖啡豆,不过到了11月11日,她发现这款产品居然比平时更贵了。
无独有偶,湖南省的周女士发现,自己一直想购买的一款知名品牌首饰,尽管网络商家推出了折扣优惠,但实际上是先提价再打折,实际价格并未降低。
太原的王先生则抱怨说,真正性价比高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秒光”,自己心仪的几款衣服从零点追到2点,都没有抢上。“唯一人性化的是,秒光产品会给一个提醒:有的卖家没有付款,15分钟后可以继续抢购。”孙女士说。
“价格最低”,这几乎是所有参与“双11”购物活动电商的广告词。中国质量报记者登录天猫、京东、1号店、苏宁等网店发现,天猫的“不只是5折”、京东的“同是低价”等,无疑都是大打价格牌,1号店更是直接标注“比京东便宜XX元”,价格战硝烟弥漫。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今年“双11”的电商大战格局已明显地由往年的“百花齐放”,演变为“两强争霸”、其余看热闹的局面。她指出,2015年的电商“双11”大战呈现出七大特征,即寡头化:“天猫+苏宁”与“腾讯+京东”寡头对抗格局形成;移动化:移动端购物交易额比例有望首度突破50%;娱乐化:电商与娱乐跨界融合,互联网娱乐化明显;O2O化:线上线下实现“同时同款同价”;全球化:跨境购物开启全民网购“3.0阶段”;金融化:消费金融首度参战;农村化:渠道“下沉”挖掘新蓝海。
我们还需要“双11”吗
“双11”到底是什么?起初,它是单身一族自我调侃的网络节日;后来,它化身为电商比谁价格低、消费者比谁抢得快的血拼狂欢;再后来,阿里巴巴集团取得了“双11”注册商标,这个词汇从此专属于马云,并逐渐演变成一场购物大戏,不过已经面临“七年之痒”的“双11”是否还要继续,成为了今年“双11”的焦点话题。
“双11”前夕,知名财经专家吴晓波就在其博客上发表了《我们真的还需要“双11”吗?》一文,认为“双11”已经没有必要。不过对于“双11”的前途,专家和消费者各执一词。
中国质量报记者随机采访了11位消费者,他们中有7位认为“双11”应该继续,理由是“确实便宜”,也有4位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打折促销活动几乎天天有,天天都是‘双11’”。网友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比如有网友评论说:“‘双11’不过就是把曾经想买的和以后要买的都集中到1天来买,费时费力,纯属起哄。”
对于有人提出的今年很有可能是“双11”最后一站的说法,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特别外行、幼稚的看法。他认为电商到今天为止还是刚刚开始,事实上以后“电子”两个字已经不存在网上和网下之说了,未来7到10年怎么把它融合在一起,这是最大的关键。另外,“双11”今天已经不仅是中国的“双11”,正在成为全球的“双11”。
国内知名互联网+智库专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中国全民网购大致经历了淘宝网购(个人店)、网上商城(企业POP平台旗舰店或电商自营配送)、跨境电商以及目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O2O模式4个阶段,无论是卖家、商品、品牌、服务,还是客单价均实现了大幅提升,彰显了国人网购在品牌和品质上的飞跃,已由初级的“地摊货”,逐步过渡到了品牌“全球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