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诸强国无一不是工业大国。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路线: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十二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取得重要发展。无论从“量”还是“质”来衡量,中国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体型庞大的世界级“制造业巨人”,业已具备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在“量的积累”方面突飞猛进:2013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在“质的提高”范畴,我国在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然而,由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下游、高科技产品核心技术大多受制于人,中国工业仍存在诸多不足。此外,由“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引起的制造业劳动成本大幅降低和所谓“就地设计、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及“大规模定制”等制造业新模式以及制造业“回流”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有可能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使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在此情况下,“十三五”规划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之梦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绘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之蓝图,不但规划处中国制造业“三步走”的路线,还列出一批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这些产业对包括经济、军事乃至国际声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为实现人民“求富”与国家“图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它的实施必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十二五”期间,中国高铁、航天和核电作为新世纪中国“超级产业”三大王牌闪亮登场,赢得举世赞誉;根据《中国制造2025》内容,笔者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下四大产业将处于重点优先发展地位。
第一,信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前者代表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后者门槛高且带动效应强,重要性自不待言。
第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出于经济、政治等多重考虑,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拥有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和空间资源,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巨大动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开发海洋资源、保障中国海权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第三,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可控制新产业制高点,并可以此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装备新兴产业来强化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第四,新材料。新材料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重点是开发性优异的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其意义在于一旦研制成功,将会带动整个制造业实现技术突破,这一点对于中国工业创新而言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十三五”规划将《中国制造 2025》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华丽变身,不仅将增强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并促进产业升级,而且能够大幅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奠定牢固之基。(马尧,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