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期发布,剑指钢铁、船舶等五大严重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据了解,2012年底我国船舶产能利用率仅为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意见》提出,要在2015年底前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宏观调控化解过剩产能不仅需要在总量上控制,更要在产业结构上给予调整方向。激活民营资本介入船舶行业,提高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用市场化的方式消化过剩产能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
虽然船舶订单逐步回暖,但处于低谷的船舶业复苏仍待时日,未来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仍将继续推进。
2007年国际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直接推动我国船舶产能在“十一五”期间暴增6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船舶订单直线下降,致使我国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航运业陷入低迷,造船订单量下降。此外,人民币汇率对外大幅提升,对出口为导向的国内造船企业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分析师曹辙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在总量过剩的同时,结构性过剩问题也很严重。“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多,高端产能缺乏。”曹辙认为。数据显示,2012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占到总量的60%以上,相比巨大的订单市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去年全球成交LNG船达33艘,中国仅承接4艘。
对此,《意见》提出要提高海洋开发装备水平,加强海洋保障能力建设,充分挖掘航运、海洋工程、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的国内需求潜力,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同时要提高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船舶产品研发和建造能力,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提高高端产能比重。
数据显示,2013年1-9月,船舶业全球订单出现回暖,我国新接订单同比增幅高达147%。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已迈入复苏阶段。”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解读会上表示。
李东进一步说,就目前来看,虽船舶行业订单出现回升,可市场仍处于低位,要完全消化过剩产能和运力,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未来淘汰落后产能过剩工作仍将深入推进。
事实上,造船需求的大幅下滑也导致上游钢铁行业出现过剩。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下,船舶工业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的战略性行业,未来仍将担当重要角色。
市场机制消化产能
“与其他产业相比,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具有全球性、周期性和结构性特点。”李东介绍,当前全球造船能力达2亿载重吨左右,2012年全球新船订单仅4686万载重吨,今年1至9月新船订单8396万载重吨。业内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年均需求量约在7000万至9000万载重吨,全球产能过剩将超过50%,船舶企业普遍面临订单不足的局面。
解决船舶业产能过剩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强力推进产能结构调整,更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无形之手”,给市场注入活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郑新立认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机制是市场机制,供给与需求能够引导资源分配,政府需要消除阻碍市场机制的体制,取消不合理的保护和补贴,产能会慢慢达到均衡。”
为稳定国际造船市场份额,《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船舶行业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进核心人才和团队,开展海外产业重组和全球产业布局。
其实,为推动市场化机制,有效消化过剩产能,今年8月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也提出了一揽子金融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对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海外并购及中小船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信贷融资支持。研究开展骨干船企贷款证券化业务,引导支持船舶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
据了解,在船舶业兴旺时期,沿海和长江一带诞生的大量中小船企,目前多是处于停产及半停产状态。政府采取金融、税收等多方面限制措施,引导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已经长期停产的企业退出船舶行业。
分析人士指出,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依赖政府“越俎代庖”一揽子负责到底,要“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来尽快摆脱船舶工业“成长的烦恼”,实现浴火重生。
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船舶产能过剩存在挑战,亦存机遇。
2009年至今,船舶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全球80%的船厂均出现一单难求的窘况,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两极分化情况势必加重,也会出现部分产业延伸转移现象,例如整船制造企业转为船舶配套生产等,不过兼并重组仍将是大势所趋。
《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达不到准入条件和一年以上未承接新船订单的船舶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国内造船行业的兼并重组主角无疑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作为上述两大集团的上市平台,中国重工、中国船舶最有可能成为承担并购整合角色的上市公司。另外,广船国际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另一家造船上市公司,目前正在进行对集团旗下广州龙穴造船厂的并购计划。此外,部分综合实力强、资金状况好的民营造船企业,也有望成为行业潜在整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