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4月8日,2010年亚洲新闻联盟年会暨亚洲论坛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拉开帷幕,来自亚洲21家主流媒体的总编辑同联合国官员、各国政府代表、学界、商界等各界人士参加了论坛。以下为论坛互动环节的部分实录。
郑国光:中国政府还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研究,我本人是中国IPCC的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科技部第二次组织中国的科学家编写气候变化国家第二个评估报告,今年有望出台。最近科技部设立了气候变化科技专项,第一期专项是3亿人民币,组织中国的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为IPCC的第五次报告提供更多的支持。IPCC每隔5、6年都要组织各国科学家编写评估报告,也表明了气候变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随着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不断地认识,气候变化每一次的评估报告都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家知道,在过去IPCC四次评估报告中,引用发展中国家的论文不足5%。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以后,应该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研究成果、科学数据以及他对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贡献。
孙局长:郑局长刚才说的很全面,IPCC的报告一直是中国气象局牵头负责的,郑局长这边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们扩大专业队伍参加第五次评估报告科学家的人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科技部专门确定“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专项规划,主要偏重于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到底我们国家气候变化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怎么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又是怎么样的,也做了专门的研究。当然中国科学院前几年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的问题。中国气象局负责这项工作,近十年来也是一直致力于推动相关方面的研究,推动IPCC能够尽量多了地采纳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意见,同时也在推动国内科学家发布文章和论文,能够满足IPCC采纳的条件和要求做了很多的工作。
提问:我来自《菲律宾日报》。我们所说的关于亚洲声音,哪些地点、哪些途径、哪些场合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论坛要有很多亚洲国家的声音,但印度和日本已经排除在外了。请三位代表做解释。
郑国光:我们每次都召开很多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论坛,很多谈判者都能够参加这样的论坛有利于建立信任,特别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方面的谈判,比如泰国曼谷等等都有这样的论坛。气候变化方面的论坛,就像今天这样的论坛我们可以随时召开,同样可以听到很多国家谈判者的声音。
提问:我是阿登纳基金会的代表。你们不会详细告诉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谈判和磋商,今年5月份波恩的气候会议上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不同意见?
孙:5月份的波恩会议中国代表团前天已经出发了,这次也是为墨西哥坎昆会议公约做的准备。到底能达成什么样的共识,我们期望怎样?中国还是希望在谈判中应该坚持双轨谈判,巩固在哥本哈根取得的共识。有些没有达成的共识,希望在波恩会议上取得进展。具体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们也在观察。总的来说,中国政府还是比较积极努力的,以后能把谈判进程尽快地往前推动。最近,中国政府也积极与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沟通,包括美国、欧盟以及非洲国家和小岛国,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都进行了沟通和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强沟通,消除分歧,扩大共识,最后尽可能地推动谈判进程,争取能在墨西哥会议上取得积极的成果。
素威:这些谈判的人员现在都已经开始做会前的准备了,这应该是谈判员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进行的第一次会议。我所担忧的就像前面的演讲人提到的所谓的“双轨”,我所担心的是另外一个“轨”,哥本哈根会成为第三轨,现在好像形成了三轨并进的局面。波恩的很多工作应该是保证“双轨”进行,但哥本哈根协议一出来就成为第三轨了。如果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话,他们彼此之间到底能不能协调,如果第三轨形成了到底怎么来解决。很多国家已经说了,他们愿意接受哥本哈根的协议。所以,我认为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对很多国家来说,他们所担心的是如果有70%的国家都不参加或者70%的国家不能认同《京都议定书》的话,这个问题如何协调。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的协议,三个要选择一个最能达成共识的,如果波恩会议上不能达成共识,还会产生很多问题。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