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朝将冻结金刚山韩方资产 韩拒绝前往执行现场|美13岁少年欲成为登顶珠峰最年轻者|波兰默哀两分钟 哀悼遇难总统|
吴晓青:全面推动环境标志认证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2010-03-31 14:01:44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二、环境标志是引领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工具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始于1993年,是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为了响应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而倡导创建的。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是自愿的、基于进行第三方的认证制度,是以政府参与为主体,通过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架起绿色桥梁,传递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引导企业、消费者选择和识别绿色产品,进行可持续消费,为企业和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提供途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主要从环境友好角度充分考虑减少产品产生的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对资源进行循环再生利用。中国环境标志旨在鼓励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开发和生产环境友好产品,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对环境友好产品的扶持与宣传,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落实可持续消费理念。

15年来,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形成了完整的认证体系、严格的标准要求、完善的认证流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已经围绕环境履约、可再生回收利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居室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和节约资源能源等六大类产品开展了认证工作。截至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已经发展到七十一大类,涉及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家具、包装制品等行业,已有1600多家企业生产的3万多规格型号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1000多亿元年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成为中国社会选择绿色产品的重要依据。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优先采购的产品,成为引领中国绿色产品消费的风向标。

历经15年的努力,环境标志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受到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标志工作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环境保护部推进可持续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国环境标志通过广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绿色服务认可,政府绿色采购等市场激励机制,推动广大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为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以及政府绿色采购,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看,其对可持续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有力促进了中国环境标志标准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促进了环境问题的解决。1994年,为保护臭氧层,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实施了《无氟氯化碳冰箱》;1997年,为解决白色污染,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和《一次性餐饮具》;2000年,为解决室内环境污染,环境标志制修订了《水性涂料》、《人造板及其制品》、《粘合剂》等多项标准。预计到“十一五”结束,中国环境标志标准将达到90多项。

第二,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推动了中国的绿色消费和生产,提高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环境保护部先后颁布了71项环境标志标准,基本满足了政府绿色采购的要求。2006年10月,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下发了《环境标志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要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通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积极引导了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提高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1000多亿元年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成为社会选择绿色产品的重要依据。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优先采购的产品,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环境标志有力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积极探索为中国环境保护服务的同时,中国环境标志积极跟踪国际动态,主动开展国际互认合作。国际互认提高了中国环境标志的国际知名度,并且帮助了中国产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促进了绿色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以来,中国环境标志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等多国环境标志认证机构进行了互认,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技术的升级进步,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另一面
提到达卡的,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满城奔走的人力车。但是在达卡,还有更多其他画面。 >> 详细

论坛
场上喧宾夺主的美女裁判
世界体坛上美女裁判不在少数。她们太过美丽,一出现就喧宾夺主,使目光集中在她们身上。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