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11月17日发表声明,承诺将使用行政手段抑制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为贫困人群提高福利支出,减轻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冲击。外媒称,这份声明显示出中国政府对通胀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担心。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政府此次稳定物价和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措施涉及16个方面,稳定物价主要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价格监督方面入手,并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国务院协调下,各大部委联合打出平抑物价的“组合拳”。中国政府铁腕出击力压物价的行动,特别是可能重启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物价的举措,引来国内外媒体的热议。
物价上涨 内因与外因的争论
随着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屡遭抨击,中国老百姓把物价上涨归咎于美国的“印钞票”行为。法新社11月18日采访了一些中国老百姓,在北京一处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里,詹铁惠(音译)在抱怨蔬菜涨价的同时称:“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就在美国那里,他们印了太多的钞票。所有东西的价格都比去年明显涨了不少。”由于10月份的通胀率上涨幅度创下两年来的新高,中国消费者对物价进一步攀升的恐惧感显著增加。
物价上涨令一部分中国老百姓不得不降低生活标准。现年50岁的温新平(音译)表示,蔬菜的价格比去年贵了不少,他被迫减少了服装及其他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他说:“日子真的不好过,在过去一年里,物价上涨了20%到30%,我很着急。”中国已出现一种新的人群——“海豚(囤)族”,“海豚”们为了避免物价进一步上涨,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认为,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中国央行,认为是央行超发人民币引发通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坦言:“过去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否定了这一说法,他表示,所谓“央行超发货币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
而中美两国在通胀问题上也不停“过招”,据英国《金融时报》17日报道,中国政府已发出警告,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发展中经济体出现通胀和泡沫。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于11月19日反戈一击说,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通过人为压低本币汇率,正在放任其经济走向过热,使贸易失衡得不到调整,并造成了他所谓的冷热不均的“双速复苏”,而这样的复苏是不可持续的。他警告说,这样的“汇率低估策略”对于自身和整个世界经济来说都构成了“重大不利”。
结构性调整才能治本
中国资深媒体人胡舒立则于近日撰写评论称,中国面对广义通货膨胀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在导致通货膨胀的各种原因之中,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重要外因。但也应当承认,即使没有外资流入因素,中国的通货膨胀也已相当明显。她表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此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重启,中国从美国政策中受到冲击,正与人民币缺乏弹性汇率机制直接相关。
同时,她也认为,政府出台打压物价的一系列“组合拳”,只是周期性措施。要化解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流动性过剩带给中国经济的风险,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艰苦的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具有国内和国际两层含义。从国内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是使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应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的以G20为代表的国际治理,力图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