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初五那天开始摘着卖,我们是附近西红柿种植户里的头一份,因为上市时间早了近半个月,赶上了每斤4块多钱的好价钱呢!虽然这两天价降到了3块多,可与往年相比,还是贵了1块多钱呢,这20天时间卖了3万多块钱。” 杨晓光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好收成得益于瞄准市场找茬口,科学安排种植时间。自2006年经营两个蔬菜温室大棚开始,杨晓光一直采用“西红柿+油豆+玉米”的一年三茬“交叉”种植模式,一年下来地不闲。其中,西红柿的种植效益是最好的,他下的功夫也是最多。
每年9月中旬,当其他西红柿种植户还没开始行动时,杨晓光就已经开始了育秧作业。“选择这个茬口的关键是‘早’,它可以抢到春节市场的空档期,这时 山东的刚卖完,其他地方还没熟,咱这儿有货,自然有人找上门!”杨晓光说,茬口时间找准了,还需好的质量去保证,才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西红柿秧苗定植前,杨晓光会施用发酵过的农家肥翻整棚内土地,再加入沼渣;定植后,他又会把沼液当成叶面肥进行喷施,促进秧苗光合作用。“这些绿色肥料可比化肥强多了,再加上精心地侍弄,长出来的西红柿大小均匀、整齐度高、色泽油亮、口感也好。”杨晓光说。
杨晓光始终认为,只要有好东西,销路不用愁。正是凭着这个信念,他种出的西红柿在市场上很是抢手。“这西红柿是一茬一茬的红,两个棚倒着摘,现在平 均每天是1000斤的产量,多了不摘。按照常年盯着我家西红柿卖的收购商给出的市场需求摘果,我保证他每天的上市量,他保证我一直将果卖完。”杨晓光说, 收购商上门来取货,质量和货源有保证,而自己蹲地头就将西红柿卖掉,实现了双赢。
杨晓光告诉记者,西红柿的销售期能持续到“五一”前后,虽然后期价格将有所下降,但估计每斤价格也会在两块钱以上,“今年西红柿价钱好,去了肥料、种子的成本,预计能收入七八万块钱吧!”
顺着杨晓光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在西红柿秧苗的空隙间,油豆秧苗或是已经长出两片嫩芽,或是刚刚拱土而出,努力地成长着。“西红柿先从秧苗的最下 层开始成熟,成熟后就摘果,再摘叶,给油豆苗留出生长空间。等到‘五一’最上层果成熟、拔秧后,油豆也就开始上市了。”杨晓光说,油豆上市时,裸地菜还未 上市,也算是抢市场,“大概能卖半个月时间,收入1万多。”而那时,玉米种子也已在油豆秧旁生根发芽,将在西红柿秧棚内定植前收获。
“从我这么多年摸索的经验来看,我觉着在我们村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一年三茬的种植模式,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保守地说,每年平均收入8万多没问题。咱守着家门口,坐在地头稳赚钱,还是比外出打工稳当得多,也不用担惊受怕。”杨晓光说。
杨晓光说,在没有建蔬菜大棚之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漂泊不定,很不好干。后来,就回到家买了拖拉机,拉石头卖。这期间,他发现茶棚乡的上官营、黄金 山、后石河等村的村民都因栽植西红柿挣了钱,也决定试一试。但因为投入资金有限,杨晓光就用拉来的废石头、旧竹竿建起了两个40米长的土墙大棚。
“刚开始起步那会儿也挺难的,也不懂技术,到处去学习,一点点摸索着来,好在附近村都种西红柿,乡里也经常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学习,还带我们到外地去 学,帮我们引进新品种,才有了现在两个一亩三分地的大棚。”杨晓光话语里满是感慨,“未来,希望借着咱茶棚‘中国番茄之乡’的品牌,闯出更大的市场,赚得 越来越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本报记者 张宏宇 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