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交通事故处理律师介入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再难也要尝试和推进。毕竟,法治化缓堵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舒心萍
近日,拥有561万辆机动车的北京市正在推广一款手机APP,它能够帮助解决轻微事故,并因此减缓这座城市的交通拥堵。在诸多分析报告中,北京的城市拥堵长期受到关注(1月8日人民网)。
交通拥堵已是当今城市生活的常态。除了城市车辆多、道路资源少之外,轻微车辆事故也已成为城市拥堵的主因之一。据悉,高峰时段事故车辆在现场滞留一分钟就可导致两三公里的拥堵。一旦发生追尾、剐蹭事故,将长时间占据一条机动车道,等于封闭了这条车道。
之前,北京已经尝试了多种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比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即推出“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规定应当挪车而未挪车造成严重拥堵的,交管部门将予以200元罚款。但是,大多数的情况是,由于双方谁都不愿意主动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并且都把希望寄托在交警的直接处理上,“应当挪车而未挪车”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并没有真正快起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简易事故的快速处理,去年11月20日,北京交管部门正式推出了“事故e处理”APP。该软件使用的原理是,当发生轻微交通事故,使用这款APP的当事人可以把自己拍摄的现场照片上传至快清快处科技系统平台,交警可以在网上进行责任认定和损失鉴定。这样,交警无需到现场,当事司机就可以达成协议,并将事故车辆快速撤离现场。
应该说,推广“事故e处理”APP是“互联网+”模式在交通管理上的积极运用,对于缓解拥堵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事故e处理”APP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城市缓堵作用?笔者以为,对此不能过于乐观并且寄予过多希望。这是因为现实中还有一些疑问,比如究竟有多少司机愿意使用和会使用这款软件?就中国目前的司机群体来说,又有多少具备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素养,能够主动承担事故责任,心平气和地公平公正处理交通事故?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平时路上看到一些交通事故,还是交通台报道的一些交通事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双方司机各执一词,互相指责,谁也不愿意主动挪车,谁都报警称是对方违规惹得祸,希望交警前来处理。甚至一些司机还很不讲理。这说明,靠推广“事故e处理”APP来缓堵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实践过程。
其实,城市缓堵,靠科技更要靠法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提升广大司机的法治素养,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做到主动担当,而不是强词夺理、推卸责任乃至胡搅蛮缠。而目前的情况是,恰恰由于很多司机的法治素养欠缺,导致开违规车、开斗气车,出了事故还赖账。另一方面是交通事故处理能否引入律师代理制?前不久笔者看了一部外国电影,其中有一个镜头很受启发,影片中的男主角开车外出,被后面一辆车追尾,当时双方下车查看情况后,也没有争论谁对谁错,仅仅是互相交换了名片,称事故由双方律师接洽处理,然后各自开车继续办事。整个过程既简单又轻松和谐。笔者当时就在想,我国何时也能够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减少当事人之间的纠缠呢?要知道,遇到通情达理的人,会有话好好说,解决问题也轻松快捷,而一旦遇到一些不讲理的人,恐怕就会纠缠不清并且把事态扩大。
推动交通事故处理律师介入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再难也要尝试和推进。毕竟,法治化缓堵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他方式方法都不过是解决拥堵问题的一种过渡性手段,并非长久之计。长久之策在于凡事要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笔者以为,中国律师行业还没有触及到生活各个领域。如果能够让律师介入交通事故处理,由律师代理处理一些交通事故,不仅将减少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将使任何事故都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从而公平、公正地化解和处理交通事故。因此,全国交管部门在推动科技缓堵的同时,能否积极探索律师介入制?让律师在城市缓堵中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