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说
下单不到一分钟,李师傅就响应了订单,并在三分钟后准时赶到。应该说,李明是个极佳的采访对象。他先是推脱不善言辞,而后又用满口的京片子抛出一个又一个段子。准备的问题刚问三成,车就已经开过了国贸。在北京,像李师傅这样的Uber司机有很多,他们的身份各异,公务员、销售、公司白领、老师。但当乘客称呼他们师傅时,当陌生的人相遇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时,不同的人生也便就此相逢。这是李师傅最喜欢的体验。李师傅把我送到终点后,我们又停车聊了20分钟。记得李师傅说自从兼职做司机后,他喜欢上了跟不同的人聊天,我想他应该没有骗我。
编者按:
2015年,洪妈把家里那个五六平方米的厨房搬到了网上。炖给自己女儿的香浓羊肉汤,也沸腾在别人家的餐桌上。通过自导自演的视频,毫无表演训练的“杨公子”从大学寝室里的宅男一跃成为聚光灯下的表演者,如果把网上的点赞等同于掌声的话,他在去年共收获掌声上百万次。李明像这个拥挤奔忙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自己的工作“单调乏味”。通过Uber,他当起了李师傅,跟乘客们天南地北的闲聊成为他平淡生活里的一把盐。2015这一年,因为互联网,很多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们邀请三位体验者,感受杨公子的演技、洪妈的厨艺、李师傅的车技,体验他们通过互联网,改变了的那一小部分生活。
李明(化名)当Uber(一款网络约车App)司机已经半年多了。
今年40多岁的李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北京地铁工作。他先是干了十几年的地铁司机,隔三差五再干个淘宝网店、游戏代练的生意,生活也算过得有滋有味。
工作中,有时李明还要“唱黑脸”,做他最讨厌的罚钱工作。“每月必须得扣多少钱,感觉跟警察似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扣钱的人你全认识。”
此外,处理乘客投诉也是李明经常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被门夹一下的事情。投诉了,不可能让司机去处理吧,那只能让我去。一处理就是一天,但是别的事情还得找你。”
“天天跟车辆较劲,跟乘客较劲,还得跟自己人较劲。”李明觉得自己也挺无聊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明都在犹豫是否辞职不干了。“每天上班,就是心非常烦躁,感觉毫无意义。”
在李明看来,一款App彻底解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他。
注册Uber、接到第一位乘客、完成第一笔订单,水到渠成。
当上专车司机后,李明心情好了许多。“最大的改变就是更愿意找别人聊天了。毕竟单位上的工作都差不多,跟同事聊来聊去就那些东西。现在接触面大了,李明开始了解到很多和他职业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有些时候,他的乘客“很特殊”。
有一次,李明的乘客是个蛋糕。两位女士把手里的蛋糕放在李明车上,告诉他把蛋糕送到指定的地点。李明觉得挺有意思,“这个单干嘛不接啊,我说我改送货了”。其实李明也明白她们的意思,人去了还得回来,车费开销有点大,不如让司机直接送过去,还能制造惊喜。
还有一次,李明要送的乘客是个小学生,据他估计超不过10岁。家长对李明非常信任,拜托他把孩子送到指定学校。家长很淡定,李明自己却慌了:“别再万一出现点什么事儿。”所以,把孩子送到目的地后,他赶紧给家长打了个电话报平安。这份信任,让李明心里特别敞亮。
“像送蛋糕、送孩子,这都是特殊的乘客,以前我自己想不到的东西,他们真能想得到。”
其实,专车的出现不只让李明做起兼职,它还让许多人嗅到了新商机。在李明印象里,上车后比较能说的,可能是开网店的,也可能是卖保险的。“他不是想去哪,他就是想打车,上车先给我一沓子名片,说您认识的人多,要不然帮我发一下?”
北京雾霾严重的时候,李明甚至拉了一个空气净化器推销员。这位推销员比较老到,上车后先从别的话题开始聊,绕来绕去,最终结果就是他是卖空气净化器的。“那个牌子我从来没听说过,他说怎么怎么好,也不说让你买,这就是他们推销的手段。”说实话,李明还是挺佩服这些推销员,也许跟一万个人说,只有一个人买,但是万一有个司机买了,他可能真的会把这个产品传播出去。
兼职做司机,让李明干起来“特别随性”。“比如说早晨起来,随便拉几个,然后回家待会,下午再去上班去。累了,没准就在马路边歇一个小时。”
现在,李明每星期大概会接30个单,一周到手1000多元。李明坦言,没指望靠做专车发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跟人聊聊天。
“以前每天干的确实有点少,主要还是看心情。今儿高兴了,拉15单,明儿不高兴了,就拉俩单。”李明盘算着,“2016年的话,我还想再多拉一点。没别的,关键就是,高兴的时候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