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 重渡村风光秀丽,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吸引了很多游人。 李 艳摄
右图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重渡村开发出了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项目,受到游客欢迎。图为游客在跳竹竿舞。
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村地处深山,耕地少,发展农业条件有限,发展加工制造业也没有优势。然而,这里风光秀丽,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为此,潭头镇精准选人、精准施策,带领村民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栾川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贫困县。重渡沟属栾川县,沟里有个重渡村,贫上加贫。
“18年前的重渡村,说起来让人心酸。”重渡村党支部书记贾文献告诉记者,那时候,重渡村是栾川县出了名的穷村。到底有多穷?今年50岁的村民吴立文说,他年轻的时候,盖不起房子,就住在草棚里,家里唯一值点钱的一头耕牛就拴在床头,村里村外的姑娘没一个能看上他。
穷则思变。上世纪90年代,潭头镇党委政府为帮助群众脱贫,想了很多办法。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时任栾川县潭头镇镇长的孙小峰说,当时,大家对旅游开发感觉新鲜,但对这个新兴产业还不太了解,认为是个新观念,很多人对资金、人才、经验等感到担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扶贫,首先要有精准的观念。”孙小峰说,重渡村地处深山,耕地少,发展农业条件有限,发展加工制造业也没有优势。然而,这里风光秀丽,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是个新观念,但先行先试也能赢得市场先机。经过一番细致勘察,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统一——重渡村这只“弱鸟”何以能先飞?思想观念绝不能贫困,扶贫要因村而异,重渡村适合搞乡村旅游,就一定要搞。由此,一场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战役在重渡沟打响……
精准选人:
派出沉得下去的好干部
向潭头镇党委政府提出开发重渡沟的人,是时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最终被派往重渡沟的人也是他。
开发旅游景区,带动群众致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难。当时,对于开发重渡沟,干部不了解,百姓不理解。“凭咱这两条山沟、几片竹林,就能把城里人请来?就能让俺的腰包鼓起来?”世代贫穷的重渡村村民,十有八九持这种观点。
马海明认为,扶贫,就是拓荒。要拓荒重渡沟,先得拓群众思想上的“荒”。
认准的事,马海明从不退缩。会,不知开过多少次;话,不知说过多少遍。道理掰开了说、揉碎了讲,甚至有村民称他为“马大煽”。他说:“我觉得煽得还不够,我非把重渡沟‘煽’得红红火火。”
一人、两人,一户、两户,慢慢地,村民的“脑壳”还真被“马大煽”“撬”开了。不少村民说:“为了让咱这穷山沟脱贫,县上、镇上真是使了劲儿,马海明也真是铁了心。”
马海明始终认为,想要让群众摆脱贫困,不能脱离群众,干部必须带好头,要领着群众一起干。
开发重渡沟,让沟里的群众脱贫,马海明的心是热的。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冰的现实——没有资金。为了筹措开发资金,马海明四处“化缘”,甚至动用女儿的压岁钱、抵押自家的房产去银行贷款;为了省下钱搞旅游开发,他和村干部到外地考察曾露宿街头,啃干馒头充饥……
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马海明用自己的爱民之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为重渡沟的成功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重渡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有了信心。在重渡村,群众把马海明看做是贫困的“终结者”,更是致富的领头人。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更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栾川县委书记董炳麓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要精准选派为民着想、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干部,思想帮扶,倾情帮扶,才能真正实现群众脱贫。
精准施策:
推行农家宾馆好项目
1999年7月10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风景区终于开业迎宾了。随着名气越来越响,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村民用竹子编制的旅游纪念品渐渐成为“香饽饽”,还有的村民靠卖茶鸡蛋或是茶水,也能增加一份收入。重渡沟的开发,总算让这里的群众告别了吃油盐酱醋都要赊账的历史。
景区建成了,群众也受益了。潭头镇决定,把农家宾馆建设作为重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重点项目来抓。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为群众找到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山水风光+农家生活体验”的旅游模式,也可成为一大特色。
建设农家宾馆,需要农户自己投入,能不能保证挣钱,是个未知数,因此,群众积极性并不高。“你让俺建农家宾馆,如果没人住,俺把床背到你家里。”面对镇上干部的劝导,一些村民这么说。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潭头镇组织部分村干部到山西省阳城县磨滩村考察了当地农家宾馆发展情况。大家一看,脑子开了窍:磨滩村的自然景观不如重渡沟,但农家宾馆发展得却非常好,重渡沟风景如画,建设农家宾馆一定更有前途。
回来之后,潭头镇和重渡村的干部把村里的农户进行了分包,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重点选取20家农户做典型示范。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要了解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潭头镇对重渡村村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仔细梳理,还针对一些因经济困难建不起农家宾馆的农户进行了逐一统计建档,并出台政策:谁家主动建设农家宾馆,每张床补助200元。这一政策的出台,加上部分农家宾馆收益的示范效应,村民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
农家宾馆投入接待后,立刻受到游客欢迎。2000年11月,重渡沟的农家宾馆床位发展到700张,第二年春天发展到1200张,到第三年年底,重渡村全村280多户农民建起了农家宾馆,床位数量突破1万张。
村民吴立文就是农家宾馆的受益者之一。这个当年住在牛棚里的农民,如今已是拥有床位50张、年收入近20万元的宾馆经理。前不久,他的儿子也决定投资建设农家宾馆。
旅游业彻底改变了重渡村。如今,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全村95%的农户都经营农家宾馆,家产超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农户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重渡沟的成功开发,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也成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洛阳市扶贫办主任杜中岳说,重渡村群众的脱贫致富,得益于党委政府找准了群众的穷根,选准了扶贫的路子,任用了得力的干部,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村而异、因户而异、因人而异,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李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