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普惠金融自娱自乐困境待解
2016-03-23 07:23:00
 

  在昨日开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普惠金融再次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不少专家认为,目前金融的“平民化”仍处于金融机构自娱自乐阶段,并没有惠及到普通大众。对于普惠金融面临的这种困境,需要推动建立匹配中国平民百姓需求的普惠金融制度。

  仍处于自娱自乐阶段

  普惠金融概念已经诞生了11年,在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普惠金融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普惠金融业务依旧处于金融机构自娱自乐的阶段,并没有惠及到普通大众。

  昨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普惠金融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表示,普惠金融要让金融回归服务业的实质,从高高的殿堂走向民众,从金融业自娱自乐走向为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为民众的投资消费服务。“大家都想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吴晓灵指出。

  在谈到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时,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也直言,近几年,虽然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很重视普惠金融,但传统的金融机构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董文标认为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普惠金融在农村问题的制度上没有突破,金融服务深入不了农村。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讲,银行贷款终身追究制,造成金融机构愿意给国有企业贷款,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吴晓灵也指出,目前普惠金融服务难以覆盖贫困地区的人群,并且普惠金融不仅限于存款、贷款、支付结算,而且还应该包括保险、投资和财富管理。

  制度导致分配不公

  针对普惠金融面临困境的原因,董文标直言,现有制度下,包括金融制度、银行制度、保险制度,在中国推行普惠金融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现有制度并不支持。

  “基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金融体系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服务更多,弱化了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的服务。金融工作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形成了为大企业服务的工作观念,忽略了中小微市场业务的开展。”董文标说道。

  面对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金融的原因,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银成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金融主要因为普通大众比较分散,在信用体系未能全面建立的背景下,很难确认普通大众的信用,这样也加大了金融机构放贷的成本。一位银行员工则透露,银行会对贷款发放进行系列指标考核,相比于一笔就能达到指标要求的大额贷款,小额贷款可能很多笔都无法达到指标,并且在收益上远远小于大额贷款,这样银行员工自然更愿意做大额贷款。

  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发展普惠金融源于分配不公问题突出以及资金错配问题严重,只有让大众都有改革成果的获得感,才能让改革持续推进。

  推动制度改革

  针对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金融业务这一现状,董文标建议,应该推动建立匹配中国平民百姓需求的普惠金融制度。从具体来看,基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他认为,中小微企业只要优化了自身商业模式,金融机构可以将中小微企业进行分类,有针对性为其提供服务。基于农村市场,董文标建议,可以盘活农民宅基地资产,以500-1000元/平方米计算,可以盘活35万亿-40万亿元市场资金。他认为老百姓的宅基地属于资产,银行可将其作为抵押,转换成金融资本。

  除此之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董骏表示,无论是理财的角度还是借贷的角度,传统金融机构肯定喜欢为高大上的人群服务。通过技术可以降低操作成本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用系统来做。另外,通过数据可以降低或提高风险溢价的有效性,都可以更多地服务大众。

  金蛋理财CEO邓巍表示,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通中间环节,有效解决传统金融由于门槛、成本过高等产生的覆盖群体有限问题,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尤其是此前覆盖不足或不能覆盖的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等。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还能在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普惠大众。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双霞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商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